<!--{{{-->
<link rel='alternate' type='application/rss+xml' title='RSS' href='index.xml'/>
<!--}}}-->
Background: #fff
Foreground: #000
PrimaryPale: #8cf
PrimaryLight: #18f
PrimaryMid: #04b
PrimaryDark: #014
SecondaryPale: #ffc
SecondaryLight: #fe8
SecondaryMid: #db4
SecondaryDark: #841
TertiaryPale: #eee
TertiaryLight: #ccc
TertiaryMid: #999
TertiaryDark: #666
Error: #f88
/*{{{*/
body {background:[[ColorPalette::Background]]; color:[[ColorPalette::Foreground]];}

a {color:[[ColorPalette::PrimaryMid]];}
a:hover {background-color:[[ColorPalette::PrimaryMid]]; color:[[ColorPalette::Background]];}
a img {border:0;}

h1,h2,h3,h4,h5,h6 {color:[[ColorPalette::SecondaryDark]]; background:transparent;}
h1 {border-bottom:2px solid [[ColorPalette::TertiaryLight]];}
h2,h3 {border-bottom:1px solid [[ColorPalette::TertiaryLight]];}

.button {color:[[ColorPalette::PrimaryDark]]; border:1px solid [[ColorPalette::Background]];}
.button:hover {color:[[ColorPalette::PrimaryDark]]; background:[[ColorPalette::SecondaryLight]]; border-color:[[ColorPalette::SecondaryMid]];}
.button:active {color:[[ColorPalette::Background]]; background:[[ColorPalette::SecondaryMid]]; border:1px solid [[ColorPalette::SecondaryDark]];}

.header {background:[[ColorPalette::PrimaryMid]];}
.headerShadow {color:[[ColorPalette::Foreground]];}
.headerShadow a {font-weight:normal; color:[[ColorPalette::Foreground]];}
.headerForeground {color:[[ColorPalette::Background]];}
.headerForeground a {font-weight:normal; color:[[ColorPalette::PrimaryPale]];}

.tabSelected{color:[[ColorPalette::PrimaryDark]];
	background:[[ColorPalette::TertiaryPale]];
	border-left:1px solid [[ColorPalette::TertiaryLight]];
	border-top:1px solid [[ColorPalette::TertiaryLight]];
	border-right:1px solid [[ColorPalette::TertiaryLight]];
}
.tabUnselected {color:[[ColorPalette::Background]]; background:[[ColorPalette::TertiaryMid]];}
.tabContents {color:[[ColorPalette::PrimaryDark]]; background:[[ColorPalette::TertiaryPale]]; border:1px solid [[ColorPalette::TertiaryLight]];}
.tabContents .button {border:0;}

#sidebar {}
#sidebarOptions input {border:1px solid [[ColorPalette::PrimaryMid]];}
#sidebarOptions .sliderPanel {background:[[ColorPalette::PrimaryPale]];}
#sidebarOptions .sliderPanel a {border:none;color:[[ColorPalette::PrimaryMid]];}
#sidebarOptions .sliderPanel a:hover {color:[[ColorPalette::Background]]; background:[[ColorPalette::PrimaryMid]];}
#sidebarOptions .sliderPanel a:active {color:[[ColorPalette::PrimaryMid]]; background:[[ColorPalette::Background]];}

.wizard {background:[[ColorPalette::PrimaryPale]]; border:1px solid [[ColorPalette::PrimaryMid]];}
.wizard h1 {color:[[ColorPalette::PrimaryDark]]; border:none;}
.wizard h2 {color:[[ColorPalette::Foreground]]; border:none;}
.wizardStep {background:[[ColorPalette::Background]]; color:[[ColorPalette::Foreground]];
	border:1px solid [[ColorPalette::PrimaryMid]];}
.wizardStep.wizardStepDone {background:[[ColorPalette::TertiaryLight]];}
.wizardFooter {background:[[ColorPalette::PrimaryPale]];}
.wizardFooter .status {background:[[ColorPalette::PrimaryDark]]; color:[[ColorPalette::Background]];}
.wizard .button {color:[[ColorPalette::Foreground]]; background:[[ColorPalette::SecondaryLight]]; border: 1px solid;
	border-color:[[ColorPalette::SecondaryPale]] [[ColorPalette::SecondaryDark]] [[ColorPalette::SecondaryDark]] [[ColorPalette::SecondaryPale]];}
.wizard .button:hover {color:[[ColorPalette::Foreground]]; background:[[ColorPalette::Background]];}
.wizard .button:active {color:[[ColorPalette::Background]]; background:[[ColorPalette::Foreground]]; border: 1px solid;
	border-color:[[ColorPalette::PrimaryDark]] [[ColorPalette::PrimaryPale]] [[ColorPalette::PrimaryPale]] [[ColorPalette::PrimaryDark]];}

#messageArea {border:1px solid [[ColorPalette::SecondaryMid]]; background:[[ColorPalette::SecondaryLight]]; color:[[ColorPalette::Foreground]];}
#messageArea .button {color:[[ColorPalette::PrimaryMid]]; background:[[ColorPalette::SecondaryPale]]; border:none;}

.popupTiddler {background:[[ColorPalette::TertiaryPale]]; border:2px solid [[ColorPalette::TertiaryMid]];}

.popup {background:[[ColorPalette::TertiaryPale]]; color:[[ColorPalette::TertiaryDark]]; border-left:1px solid [[ColorPalette::TertiaryMid]]; border-top:1px solid [[ColorPalette::TertiaryMid]]; border-right:2px solid [[ColorPalette::TertiaryDark]]; border-bottom:2px solid [[ColorPalette::TertiaryDark]];}
.popup hr {color:[[ColorPalette::PrimaryDark]]; background:[[ColorPalette::PrimaryDark]]; border-bottom:1px;}
.popup li.disabled {color:[[ColorPalette::TertiaryMid]];}
.popup li a, .popup li a:visited {color:[[ColorPalette::Foreground]]; border: none;}
.popup li a:hover {background:[[ColorPalette::SecondaryLight]]; color:[[ColorPalette::Foreground]]; border: none;}
.popup li a:active {background:[[ColorPalette::SecondaryPale]]; color:[[ColorPalette::Foreground]]; border: none;}
.popupHighlight {background:[[ColorPalette::Background]]; color:[[ColorPalette::Foreground]];}
.listBreak div {border-bottom:1px solid [[ColorPalette::TertiaryDark]];}

.tiddler .defaultCommand {font-weight:bold;}

.shadow .title {color:[[ColorPalette::TertiaryDark]];}

.title {color:[[ColorPalette::SecondaryDark]];}
.subtitle {color:[[ColorPalette::TertiaryDark]];}

.toolbar {color:[[ColorPalette::PrimaryMid]];}
.toolbar a {color:[[ColorPalette::TertiaryLight]];}
.selected .toolbar a {color:[[ColorPalette::TertiaryMid]];}
.selected .toolbar a:hover {color:[[ColorPalette::Foreground]];}

.tagging, .tagged {border:1px solid [[ColorPalette::TertiaryPale]]; background-color:[[ColorPalette::TertiaryPale]];}
.selected .tagging, .selected .tagged {background-color:[[ColorPalette::TertiaryLight]]; border:1px solid [[ColorPalette::TertiaryMid]];}
.tagging .listTitle, .tagged .listTitle {color:[[ColorPalette::PrimaryDark]];}
.tagging .button, .tagged .button {border:none;}

.footer {color:[[ColorPalette::TertiaryLight]];}
.selected .footer {color:[[ColorPalette::TertiaryMid]];}

.sparkline {background:[[ColorPalette::PrimaryPale]]; border:0;}
.sparktick {background:[[ColorPalette::PrimaryDark]];}

.error, .errorButton {color:[[ColorPalette::Foreground]]; background:[[ColorPalette::Error]];}
.warning {color:[[ColorPalette::Foreground]]; background:[[ColorPalette::SecondaryPale]];}
.lowlight {background:[[ColorPalette::TertiaryLight]];}

.zoomer {background:none; color:[[ColorPalette::TertiaryMid]]; border:3px solid [[ColorPalette::TertiaryMid]];}

.imageLink, #displayArea .imageLink {background:transparent;}

.annotation {background:[[ColorPalette::SecondaryLight]]; color:[[ColorPalette::Foreground]]; border:2px solid [[ColorPalette::SecondaryMid]];}

.viewer .listTitle {list-style-type:none; margin-left:-2em;}
.viewer .button {border:1px solid [[ColorPalette::SecondaryMid]];}
.viewer blockquote {border-left:3px solid [[ColorPalette::TertiaryDark]];}

.viewer table, table.twtable {border:2px solid [[ColorPalette::TertiaryDark]];}
.viewer th, .viewer thead td, .twtable th, .twtable thead td {background:[[ColorPalette::SecondaryMid]]; border:1px solid [[ColorPalette::TertiaryDark]]; color:[[ColorPalette::Background]];}
.viewer td, .viewer tr, .twtable td, .twtable tr {border:1px solid [[ColorPalette::TertiaryDark]];}

.viewer pre {border:1px solid [[ColorPalette::SecondaryLight]]; background:[[ColorPalette::SecondaryPale]];}
.viewer code {color:[[ColorPalette::SecondaryDark]];}
.viewer hr {border:0; border-top:dashed 1px [[ColorPalette::TertiaryDark]]; color:[[ColorPalette::TertiaryDark]];}

.highlight, .marked {background:[[ColorPalette::SecondaryLight]];}

.editor input {border:1px solid [[ColorPalette::PrimaryMid]];}
.editor textarea {border:1px solid [[ColorPalette::PrimaryMid]]; width:100%;}
.editorFooter {color:[[ColorPalette::TertiaryMid]];}

#backstageArea {background:[[ColorPalette::Foreground]]; color:[[ColorPalette::TertiaryMid]];}
#backstageArea a {background:[[ColorPalette::Foreground]]; color:[[ColorPalette::Background]]; border:none;}
#backstageArea a:hover {background:[[ColorPalette::SecondaryLight]]; color:[[ColorPalette::Foreground]]; }
#backstageArea a.backstageSelTab {background:[[ColorPalette::Background]]; color:[[ColorPalette::Foreground]];}
#backstageButton a {background:none; color:[[ColorPalette::Background]]; border:none;}
#backstageButton a:hover {background:[[ColorPalette::Foreground]]; color:[[ColorPalette::Background]]; border:none;}
#backstagePanel {background:[[ColorPalette::Background]]; border-color: [[ColorPalette::Background]] [[ColorPalette::TertiaryDark]] [[ColorPalette::TertiaryDark]] [[ColorPalette::TertiaryDark]];}
.backstagePanelFooter .button {border:none; color:[[ColorPalette::Background]];}
.backstagePanelFooter .button:hover {color:[[ColorPalette::Foreground]];}
#backstageCloak {background:[[ColorPalette::Foreground]]; opacity:0.6; filter:'alpha(opacity:60)';}
/*}}}*/
/*{{{*/
* html .tiddler {height:1%;}

body {font-size:.75em; font-family:arial,helvetica; margin:0; padding:0;}

h1,h2,h3,h4,h5,h6 {font-weight:bold; text-decoration:none;}
h1,h2,h3 {padding-bottom:1px; margin-top:1.2em;margin-bottom:0.3em;}
h4,h5,h6 {margin-top:1em;}
h1 {font-size:1.35em;}
h2 {font-size:1.25em;}
h3 {font-size:1.1em;}
h4 {font-size:1em;}
h5 {font-size:.9em;}

hr {height:1px;}

a {text-decoration:none;}

dt {font-weight:bold;}

ol {list-style-type:decimal;}
ol ol {list-style-type:lower-alpha;}
ol ol ol {list-style-type:lower-roman;}
ol ol ol ol {list-style-type:decimal;}
ol ol ol ol ol {list-style-type:lower-alpha;}
ol ol ol ol ol ol {list-style-type:lower-roman;}
ol ol ol ol ol ol ol {list-style-type:decimal;}

.txtOptionInput {width:11em;}

#contentWrapper .chkOptionInput {border:0;}

.externalLink {text-decoration:underline;}

.indent {margin-left:3em;}
.outdent {margin-left:3em; text-indent:-3em;}
code.escaped {white-space:nowrap;}

.tiddlyLinkExisting {font-weight:bold;}
.tiddlyLinkNonExisting {font-style:italic;}

/* the 'a' is required for IE, otherwise it renders the whole tiddler in bold */
a.tiddlyLinkNonExisting.shadow {font-weight:bold;}

#mainMenu .tiddlyLinkExisting,
	#mainMenu .tiddlyLinkNonExisting,
	#sidebarTabs .tiddlyLinkNonExisting {font-weight:normal; font-style:normal;}
#sidebarTabs .tiddlyLinkExisting {font-weight:bold; font-style:normal;}

.header {position:relative;}
.header a:hover {background:transparent;}
.headerShadow {position:relative; padding:4.5em 0em 1em 1em; left:-1px; top:-1px;}
.headerForeground {position:absolute; padding:4.5em 0em 1em 1em; left:0px; top:0px;}

.siteTitle {font-size:3em;}
.siteSubtitle {font-size:1.2em;}

#mainMenu {position:absolute; left:0; width:10em; text-align:right; line-height:1.6em; padding:1.5em 0.5em 0.5em 0.5em; font-size:1.1em;}

#sidebar {position:absolute; right:3px; width:16em; font-size:.9em;}
#sidebarOptions {padding-top:0.3em;}
#sidebarOptions a {margin:0em 0.2em; padding:0.2em 0.3em; display:block;}
#sidebarOptions input {margin:0.4em 0.5em;}
#sidebarOptions .sliderPanel {margin-left:1em; padding:0.5em; font-size:.85em;}
#sidebarOptions .sliderPanel a {font-weight:bold; display:inline; padding:0;}
#sidebarOptions .sliderPanel input {margin:0 0 .3em 0;}
#sidebarTabs .tabContents {width:15em; overflow:hidden;}

.wizard {padding:0.1em 1em 0em 2em;}
.wizard h1 {font-size:2em; font-weight:bold; background:none; padding:0em 0em 0em 0em; margin:0.4em 0em 0.2em 0em;}
.wizard h2 {font-size:1.2em; font-weight:bold; background:none; padding:0em 0em 0em 0em; margin:0.4em 0em 0.2em 0em;}
.wizardStep {padding:1em 1em 1em 1em;}
.wizard .button {margin:0.5em 0em 0em 0em; font-size:1.2em;}
.wizardFooter {padding:0.8em 0.4em 0.8em 0em;}
.wizardFooter .status {padding:0em 0.4em 0em 0.4em; margin-left:1em;}
.wizard .button {padding:0.1em 0.2em 0.1em 0.2em;}

#messageArea {position:fixed; top:2em; right:0em; margin:0.5em; padding:0.5em; z-index:2000; _position:absolute;}
.messageToolbar {display:block; text-align:right; padding:0.2em 0.2em 0.2em 0.2em;}
#messageArea a {text-decoration:underline;}

.tiddlerPopupButton {padding:0.2em 0.2em 0.2em 0.2em;}
.popupTiddler {position: absolute; z-index:300; padding:1em 1em 1em 1em; margin:0;}

.popup {position:absolute; z-index:300; font-size:.9em; padding:0; list-style:none; margin:0;}
.popup .popupMessage {padding:0.4em;}
.popup hr {display:block; height:1px; width:auto; padding:0; margin:0.2em 0em;}
.popup li.disabled {padding:0.4em;}
.popup li a {display:block; padding:0.4em; font-weight:normal; cursor:pointer;}
.listBreak {font-size:1px; line-height:1px;}
.listBreak div {margin:2px 0;}

.tabset {padding:1em 0em 0em 0.5em;}
.tab {margin:0em 0em 0em 0.25em; padding:2px;}
.tabContents {padding:0.5em;}
.tabContents ul, .tabContents ol {margin:0; padding:0;}
.txtMainTab .tabContents li {list-style:none;}
.tabContents li.listLink { margin-left:.75em;}

#contentWrapper {display:block;}
#splashScreen {display:none;}

#displayArea {margin:1em 17em 0em 14em;}

.toolbar {text-align:right; font-size:.9em;}

.tiddler {padding:1em 1em 0em 1em;}

.missing .viewer,.missing .title {font-style:italic;}

.title {font-size:1.6em; font-weight:bold;}

.missing .subtitle {display:none;}
.subtitle {font-size:1.1em;}

.tiddler .button {padding:0.2em 0.4em;}

.tagging {margin:0.5em 0.5em 0.5em 0; float:left; display:none;}
.isTag .tagging {display:block;}
.tagged {margin:0.5em; float:right;}
.tagging, .tagged {font-size:0.9em; padding:0.25em;}
.tagging ul, .tagged ul {list-style:none; margin:0.25em; padding:0;}
.tagClear {clear:both;}

.footer {font-size:.9em;}
.footer li {display:inline;}

.annotation {padding:0.5em; margin:0.5em;}

* html .viewer pre {width:99%; padding:0 0 1em 0;}
.viewer {line-height:1.4em; padding-top:0.5em;}
.viewer .button {margin:0em 0.25em; padding:0em 0.25em;}
.viewer blockquote {line-height:1.5em; padding-left:0.8em;margin-left:2.5em;}
.viewer ul, .viewer ol {margin-left:0.5em; padding-left:1.5em;}

.viewer table, table.twtable {border-collapse:collapse; margin:0.8em 1.0em;}
.viewer th, .viewer td, .viewer tr,.viewer caption,.twtable th, .twtable td, .twtable tr,.twtable caption {padding:3px;}
table.listView {font-size:0.85em; margin:0.8em 1.0em;}
table.listView th, table.listView td, table.listView tr {padding:0px 3px 0px 3px;}

.viewer pre {padding:0.5em; margin-left:0.5em; font-size:1.2em; line-height:1.4em; overflow:auto;}
.viewer code {font-size:1.2em; line-height:1.4em;}

.editor {font-size:1.1em;}
.editor input, .editor textarea {display:block; width:100%; font:inherit;}
.editorFooter {padding:0.25em 0em; font-size:.9em;}
.editorFooter .button {padding-top:0px; padding-bottom:0px;}

.fieldsetFix {border:0; padding:0; margin:1px 0px 1px 0px;}

.sparkline {line-height:1em;}
.sparktick {outline:0;}

.zoomer {font-size:1.1em; position:absolute; overflow:hidden;}
.zoomer div {padding:1em;}

* html #backstage {width:99%;}
* html #backstageArea {width:99%;}
#backstageArea {display:none; position:relative; overflow: hidden; z-index:150; padding:0.3em 0.5em 0.3em 0.5em;}
#backstageToolbar {position:relative;}
#backstageArea a {font-weight:bold; margin-left:0.5em; padding:0.3em 0.5em 0.3em 0.5em;}
#backstageButton {display:none; position:absolute; z-index:175; top:0em; right:0em;}
#backstageButton a {padding:0.1em 0.4em 0.1em 0.4em; margin:0.1em 0.1em 0.1em 0.1em;}
#backstage {position:relative; width:100%; z-index:50;}
#backstagePanel {display:none; z-index:100; position:absolute; margin:0em 3em 0em 3em; padding:1em 1em 1em 1em;}
.backstagePanelFooter {padding-top:0.2em; float:right;}
.backstagePanelFooter a {padding:0.2em 0.4em 0.2em 0.4em;}
#backstageCloak {display:none; z-index:20; position:absolute; width:100%; height:100px;}

.whenBackstage {display:none;}
.backstageVisible .whenBackstage {display:block;}
/*}}}*/
/***
StyleSheet for use when a translation requires any css style changes.
This StyleSheet can be used directly by languages such as Chinese, Japanese and Korean which need larger font sizes.
***/
/*{{{*/
body {font-size:0.8em;}
#sidebarOptions {font-size:1.05em;}
#sidebarOptions a {font-style:normal;}
#sidebarOptions .sliderPanel {font-size:0.95em;}
.subtitle {font-size:0.8em;}
.viewer table.listView {font-size:0.95em;}
/*}}}*/
/*{{{*/
@media print {
#mainMenu, #sidebar, #messageArea, .toolbar, #backstageButton, #backstageArea {display: none ! important;}
#displayArea {margin: 1em 1em 0em 1em;}
/* Fixes a feature in Firefox 1.5.0.2 where print preview displays the noscript content */
noscript {display:none;}
}
/*}}}*/
<!--{{{-->
<div class='header' macro='gradient vert [[ColorPalette::PrimaryLight]] [[ColorPalette::PrimaryMid]]'>
<div class='headerShadow'>
<span class='siteTitle' refresh='content' tiddler='SiteTitle'></span>&nbsp;
<span class='siteSubtitle' refresh='content' tiddler='SiteSubtitle'></span>
</div>
<div class='headerForeground'>
<span class='siteTitle' refresh='content' tiddler='SiteTitle'></span>&nbsp;
<span class='siteSubtitle' refresh='content' tiddler='SiteSubtitle'></span>
</div>
</div>
<div id='mainMenu' refresh='content' tiddler='MainMenu'></div>
<div id='sidebar'>
<div id='sidebarOptions' refresh='content' tiddler='SideBarOptions'></div>
<div id='sidebarTabs' refresh='content' force='true' tiddler='SideBarTabs'></div>
</div>
<div id='displayArea'>
<div id='messageArea'></div>
<div id='tiddlerDisplay'></div>
</div>
<!--}}}-->
<!--{{{-->
<div class='toolbar' macro='toolbar [[ToolbarCommands::ViewToolbar]]'></div>
<div class='title' macro='view title'></div>
<div class='subtitle'><span macro='view modifier link'></span>, <span macro='view modified date'></span> (<span macro='message views.wikified.createdPrompt'></span> <span macro='view created date'></span>)</div>
<div class='tagging' macro='tagging'></div>
<div class='tagged' macro='tags'></div>
<div class='viewer' macro='view text wikified'></div>
<div class='tagClear'></div>
<!--}}}-->
<!--{{{-->
<div class='toolbar' macro='toolbar [[ToolbarCommands::EditToolbar]]'></div>
<div class='title' macro='view title'></div>
<div class='editor' macro='edit title'></div>
<div macro='annotations'></div>
<div class='editor' macro='edit text'></div>
<div class='editor' macro='edit tags'></div><div class='editorFooter'><span macro='message views.editor.tagPrompt'></span><span macro='tagChooser'></span></div>
<!--}}}-->
To get started with this blank TiddlyWiki, you'll need to modify the following tiddlers:
* SiteTitle & SiteSubtitle: The title and subtitle of the site, as shown above (after saving, they will also appear in the browser title bar)
* MainMenu: The menu (usually on the left)
* DefaultTiddlers: Contains the names of the tiddlers that you want to appear when the TiddlyWiki is opened
You'll also need to enter your username for signing your edits: <<option txtUserName>>
These InterfaceOptions for customising TiddlyWiki are saved in your browser

Your username for signing your edits. Write it as a WikiWord (eg JoeBloggs)

<<option txtUserName>>
<<option chkSaveBackups>> SaveBackups
<<option chkAutoSave>> AutoSave
<<option chkRegExpSearch>> RegExpSearch
<<option chkCaseSensitiveSearch>> CaseSensitiveSearch
<<option chkAnimate>> EnableAnimations

----
Also see AdvancedOptions
<<importTiddlers>>
|''Type:''|file|
|''URL:''|http://khv.serversidewiki.com/|
|''Workspace:''|(default)|

This tiddler was automatically created to record the details of this server
*攝影藝術的教材為[[複製真實]]一書。從教材中我們針對藝術性、理論性的討論議題來作上課進度。
*另外我們也有實作、創作的部份。要求同學以交作品來打成績。
*本課程打成績的部份為:一、期中考、期末考。二、作品。三、寫心得資料報告。
*@@color(#cc0000):心得報告為:蒐索研究[[網站連結]]網頁中作品,寫出一篇2000字的觀察心得。必須專注在一個題目、系列作品、作者、風格、技巧等等。專精的蒐集整理分析。圖片收集作為課堂power point解說,文字報告交給我。@@(注意觸及裸體問題)
*本學期作品項目為:
(一)拼貼。拼貼雜誌影像,主題為:新世界。
(二)以心得報告中的研究,模仿拍出一組(5張)得意照片。
(三)[[我拍我自己]]。請多多記錄與表演出一個多面向的你,並將照片放在網上。
(四)光畫一組(5張)。
*攝影視覺創意強調作品創作,本課程希望同學可以從每一週的實際例子中得到啟發,並增加創意。當然作品檢討也針對藝術性、理論性進行討論。
*本課程打成績的部份為:一、上課實際練習作品。二、學期作品。
*@@color(#cc0000):本課程教材相當豐富,幾乎可以上兩學期,而且每一樣都必須做出,因此幾乎每一週都有作業。@@
*內容包括:@@color(green):[[大衛哈克尼變形空間拼貼]]。地景空間。豐富的視窗空間。畫中剪影。反地心引力漂浮。@@等等
章光和   Kuang Ho Chang
紐約大學藝術碩士,N.Y.U. Master of Art
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數位出版學系 副教授
Shih Hsin University associated professor

教授攝影藝術、電腦影像處理、電腦平面設計、繪圖
teach art photography, computer graphics, design
Flash設計:
http://www.fluid.nl/  最眩的視覺設計,最棒的作品
http://grupow.com/circulo/此亦眩也
http://www.moccusite.com/start.php
http://www.fluorescenthill.com/FH_web.html
http://www.ndddesign.com/
http://www.sonia.plus.com/luisandsonia2001/

版面與互動:
http://www.smashingideas.com/work/category/
http://www.gigue.com/
http://www.bigli.be/
http://www.flexxe.com/簡單
http://www.carldekeyzer.com/
http://www.hipatrip.com/互動簡捷
http://www.showstudio.com/projects/dressmeupdressmedown/服裝設計
http://www.pearsundesigns.com/畫廊掛鉤
http://www.esao.net/index.html個人畫作
http://www.4screen.net/prv-4s/4screen.html台灣公司
http://ms.nintendo-europe.com/gameboyadvancesp/任天堂
http://www.coca-cola.com/template1/index.jsp?locale=en_US可口可樂超大網站
http://www.waldomartinez.com.ar/waldomartinez.htm個人插畫
http://www.abnormalbehaviorchild.com/video_test/start.swf特效佳、眩
http://www.luvgalz.com/好眩設計
http://www.webtemplatesbox.com/webdesign-templates.html?category=1網路版型出售
http://www.fivestone.com/

√詩與Flash的藝術:
http://www.bornmagazine.org/mother.html

Flash動畫:
http://www.pixhell.de/animationen.html
http://www.craigfrazier.com/animation.html
http://www.squarepig.tv/pigtales.html
http://www.yougrowgirl.com/play/kitchen.html
http://goultralightsgo.com/naoki/adieu/
http://goultralightsgo.com/index.html
http://www.mudbubble.com/portfolio/
http://bemboszoo.com/字母動畫
http://www.myballoonhead.com/storymach.html故事製造機
http://www.myballoonhead.com/home.html
http://www.jijzijn.nl/插畫

動畫廣告:
http://www.d-kitchen.com/
http://www.hillmancurtis.com/hc_web/web_motion.shtml
http://www.smashingideas.com/work/category/
http://juxtinteractive.com/

互動程式:
http://processing.org/
我們開始吧!
陽光!合作!幸福!
!Welcome to 章光和的[[暗房終結者]]
這是一個有關攝影、藝術、影像處理、平面設計、電腦繪圖的個人理論網頁。
我有幾個其他網站或部落格都叫做暗房終結者:
http://fotologue.jp/khv1958

http://sites.google.com/site/khv1958/
!!!The content 目錄
We'll be studying the following topics: 
* [[MyBooks我的著作]] - ''在台灣與大陸出版的有關影像、攝影、設計、繪圖等書籍''
* [[My Works 作品集]] - ''我的一些攝影與繪圖的影像''
* [[攝影藝術理論]]
*(HDR高能範圍曝光)主要是為了要在曝光情況相當難以取捨的情況下才使用。例如:亮部(天空、亮燈)與暗部(逆光的建築、屋子內部、逆光景物)在正常曝光下,相差三、五格以上。如此正常的底片或是數位影像無法一次拍到各部位漂亮的層次與細節,就必須要使用(HDR高能範圍曝光)技術來克服。
*(HDR高能範圍曝光)主要是應用多張(五到七張)針對同一景象做包圍曝光的照片,將它們取其精彩正確曝光的部位,疊合而成的技術。
*在拍攝時如果以ROW檔拍攝,則可以進入photoshop分成三、五張不同曝光的影像,再進行(HDR高能範圍曝光)技術加以合成。如此就可以不用腳架,每拍一張都可以預期進入(HDR高能範圍曝光)修正。
*但是,更好的效果應該是使用腳架,包圍曝光七張。再進行(HDR高能範圍曝光)合併。
*使用(HDR高能範圍曝光)後的照片看起來都有一些像是在陰天拍攝然後加強色彩的感覺。因此除非必要,否則根本不用多此一舉使用(HDR高能範圍曝光)。一般一張正常照片,事後應用電腦修飾一下大部份都可彌補任何拍攝不足的缺陷,例如:明暗變化、色彩、反差等。
*使用(HDR高能範圍曝光)絕對不能多此一舉,做不必要的力氣浪費。(HDR高能範圍曝光)是為了要增加各部位的明暗細節。
*(HDR高能範圍曝光)最好拍攝:(一)天空精彩但逆光的建築。(二)室內燈光明亮但是無法照明每一細節。(三)室內與窗外反差太強。陰天天空與建築不容易一次拍出反差與色彩。
*
! Header Samples
!Header 1 中文測試
!!Header 2 中文測試
!!!Header 3 中文測試
!!!!Header 4 中文測試
!!!!!Header 5 中文測試
中文測試中文測試中文測試中文測試中文測試中文測試中文測試中文測試中文測試中文測試中文測試中文測試
! Unordered Lists:大小秩序
* Lists are where it's at一顆星
* Just use an asterisk and you're set1顆星
** To nest lists just add more asterisks...2顆星
***...like this3顆星
***3科星
* The circle makes a great bullet because once you've printed a list you can mark off completed items
* You can also nest mixed list types
## Like this兩個井字
##兩個井字
! Other Formatting
''Bold''
==Strike==
__Underline__
//Italic//
Superscript: 2^^3^^=8
Subscript: a~~ij~~ = -a~~ji~~
@@highlight@@ Unfortunately highlighting is broken right now.
@@color(green):green colored@@
@@color(#fc9):color #fc9@@
@@bgcolor(#f00):color(#fff):red colored@@ Hex colors are also broken right now.
/***
|''Name:''|LoadRemoteFileThroughProxy (previous LoadRemoteFileHijack)|
|''Description:''|When the TiddlyWiki file is located on the web (view over http) the content of [[SiteProxy]] tiddler is added in front of the file url. If [[SiteProxy]] does not exist "/proxy/" is added. |
|''Version:''|1.1.0|
|''Date:''|mar 17, 2007|
|''Source:''|http://tiddlywiki.bidix.info/#LoadRemoteFileHijack|
|''Author:''|BidiX (BidiX (at) bidix (dot) info)|
|''License:''|[[BSD open source license|http://tiddlywiki.bidix.info/#%5B%5BBSD%20open%20source%20license%5D%5D ]]|
|''~CoreVersion:''|2.2.0|
***/
//{{{
version.extensions.LoadRemoteFileThroughProxy = {
 major: 1, minor: 1, revision: 0, 
 date: new Date("mar 17, 2007"), 
 source: "http://tiddlywiki.bidix.info/#LoadRemoteFileThroughProxy"};

if (!window.bidix) window.bidix = {}; // bidix namespace
if (!bidix.core) bidix.core = {};

bidix.core.loadRemoteFile = loadRemoteFile;
loadRemoteFile = function(url,callback,params)
{
 if ((document.location.toString().substr(0,4) == "http") && (url.substr(0,4) == "http")){ 
  url = store.getTiddlerText("SiteProxy", "/proxy/") + url;
 }
 return bidix.core.loadRemoteFile(url,callback,params);
}
//}}}
[[ABOUT ME]]
MainMenu
----
[[MyBooks我的著作]]
[[My Works 作品集]]
[[攝影藝術理論]]
----
[[學校教學.作業]]
[[與我連絡]]
[[網站連結]]
作品在此
http://khv.shu.edu.tw/main.html 
http://fotologue.jp/khv1958/
參加展覽
http://www.pip.org.cn/zw/zpzs/05zp/lz/225742.shtml 2005年參加平遙國際攝影展作品
http://www.pip.org.cn/zw/symj/225734.shtml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khv1958/aawAAI#  2008平遙攝影展點滴記錄
http://www.tfam.museum/12_OnlineMedia/Default.aspx?PKID=3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語音
http://www.tfam.museum/SysUpDoc/FTP/Upfiles/Podcast/stilllife/%B3%B9%A5%FA%A9M.mp4
----
*[[展覽資歷]]
*[[對時間觀念的挑戰]]----論章光和 89年博物館系列作品
*[[直接攝影與非直接攝影]]----博物館系列創作方法
*[[數位人體美學]]-----作品敘述
*[[TVBS裡的作品介紹]]
dskljflksjdflkjsdalfkjsladkfjlskdjflksdjflkjsadlfkjsdlkjflsadjflksjdflkjsdlkfjsdlkjflsakdjflksdjflkasjdflkjsadlfkjasdlfks
I wrote many books about computer image-processing and painting. Also I wrote a few books about photographic theory.
!!我的著作包括:
*[[暗房終結者]](1994)
*[[複製真實]](2000)
*[[住在巴特、宋妲、班雅明的照片裡]](2003)
*[[攝影不是藝術]](2005)
*[[數位人體攝影學]]......數位人體造像(1999)
*[[虛擬天堂|http://goods.ruten.com.tw/item/qa?11080815422798]]@@color(brown):-Bryce 3D(1998).....a 3D computer graphic book@@
*光速合成@@color(#cc0000):-LivePicture(1996)..a computer images book@@
*[[繪畫終結者|http://www.sanmin.com.tw/page-product.asp?pf_id=000226600]]@@color(red):-Painter4(1996)...a 2D computer graphic book@@
*[[Painter 3 BIBLE|http://findbook.tw/book/9789579984089/price]]@@color(#ff6600):(1995).............a 2D computer graphic book@@
----
中國大陸的出版:
*@@color(#9933ff):√[[住在巴特、桑塔格、本雅明的照片裡]](2004)(大陸簡體版)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這是我觀察的點滴,我覺得人生學習階段需要這一些些認識。
about design, photography, and art by 章光和  http://sites.google.com/site/khv1958/
暗房終結者
DarkRoom Terminator
這一篇是在TVBS裡的作品介紹

    從攝影出發,但是卻是一直以反攝影或是非攝影的做法,從事攝影創作,這就是影像創作者章光和一貫的作風。最近在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千禧之愛,兩岸攝影名家聯展」中,他展出的數位人文美學攝影系列作品,引起不少爭議,或認為此系列作品是以電腦影像虛擬繪圖而成,在攝影藝術範疇似乎太過前衛基進。

    攝影發展160多年來,由大相機到小相機,由黑白到彩色,由底片到數位,這是一個演化的進程,將來進入虛擬影像,這是自然而沒有衝突的。看看現代人迷戀網路的情況就可以了解,短短的幾年間網路遊戲也有犯罪,所以將來數位化的影像科技將會相當普遍,虛擬的電腦繪圖就會像現在的數位相機一般,又便宜又方便。居於這一想法,章光和創作出數位人文美學攝影系列作品,以個人電腦、最普通的軟體,企圖透過西洋古典人體美學,結合動物與大自然場景,希望可以建立起一種數位時代虛擬影像的古典人文氣質,使得生冷而介於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影像,可以變得多出了很人性化的特色(因為一般的電腦繪圖影像都發亮的、假假的)。

    這一系列的作品裡不論是人體與馬匹徜徉在大地草原,或是舞蹈般的姿態,或是儀式行為的動作,都企圖表現出一種考古學人類學的氣息。這種氣息其實是透過優雅的西洋古典繪畫裡的人體姿態,加上空曠的大地(它代表萬物起源之母)與神秘的光線(具有一種繪畫性的特質)所共同醞釀出來的。人體與海豚或馬匹在水裡面優游互動的場景,是故意讓人與動物之間建立起一種相當親密而難得的緊密關係,這種自然而親切的畫面充份的表現出東方哲學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最高境界,而這也是這一次展覽裡人文思想裡頭探討的一個目標。水就如同大地一樣它孕育了人類,而作品裡水中的人物絲毫沒有恐懼、驚嚇、危險的表情,反而呈現出一種心曠神怡,寧靜安詳的神秘氣息,像是舞蹈、冥想或是靜思,這是人們在此時地球環境保護危機當中最值得深思熟慮與盼望的。人類難道不希望生存環境可以更加安全祥和嗎?畫面裡的人與環境和動物的對話是一種生命的理想,是你我的理想也是全人類的理想。透過看見這樣的一種影像情境,我們的內心似乎對於人的未來依然有所憧憬。

    1989年紐約大學(NYU)攝影碩士學成後,章光和以藝術的背景,從傳統攝影的本質,進入到電腦化時代的虛擬影像,透過理論與創作以「暗房終結者」一書大膽的挑戰傳統攝影,同時他無相機的「植物誌」攝影作品,也受到省美館與北美館的珍藏。接著以「複製真實」一書從事反攝影或非攝影的理論創作,認為數位攝影與傳統攝影相輔相成,並不相互衝突。想想看,到最後所有影像都要數位化成為印刷品或是媒體,供觀眾欣賞不是嗎?到最後最重要的不是使用什麼技巧,或是遵守什麼標準成規,而是當觀眾看到影像時,他的理解是什麼。就如同160多年來攝影從發明到發展,一直有新的技巧出現一樣,數位攝影只是這個時代的一種新的技巧與形式。章光和的數位人文美學攝影系列作品,就是企圖在這個新的數位攝影技巧中建立出一個美學的領域,讓日後愈形普遍的電腦繪圖與影像處理有一個立基向前邁進。
/***
Contains the stuff you need to use Tiddlyspot
Note you must also have UploadPlugin installed
***/
//{{{

// edit this if you are migrating sites or retrofitting an existing TW
config.tiddlyspotSiteId = 'khv';

// make it so you can by default see edit controls via http
config.options.chkHttpReadOnly = false;
window.readOnly = false; // make sure of it (for tw 2.2)
window.showBackstage = true; // show backstage too

// disable autosave in d3
if (window.location.protocol != "file:")
	config.options.chkGTDLazyAutoSave = false;

// tweak shadow tiddlers to add upload button, password entry box etc
with (config.shadowTiddlers) {
	SiteUrl = 'http://'+config.tiddlyspotSiteId+'.tiddlyspot.com';
	SideBarOptions = SideBarOptions.replace(/(<<saveChanges>>)/,"$1<<tiddler TspotSidebar>>");
	OptionsPanel = OptionsPanel.replace(/^/,"<<tiddler TspotOptions>>");
	DefaultTiddlers = DefaultTiddlers.replace(/^/,"[[WelcomeToTiddlyspot]] ");
	MainMenu = MainMenu.replace(/^/,"[[WelcomeToTiddlyspot]] ");
}

// create some shadow tiddler content
merge(config.shadowTiddlers,{

'WelcomeToTiddlyspot':[
 "This document is a ~TiddlyWiki from tiddlyspot.com.  A ~TiddlyWiki is an electronic notebook that is great for managing todo lists,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all sorts of things.",
 "",
 "@@font-weight:bold;font-size:1.3em;color:#444; //What now?// &nbsp;&nbsp;@@ Before you can save any changes, you need to enter your password in the form below.  Then configure privacy and other site settings at your [[control panel|http://" + config.tiddlyspotSiteId + ".tiddlyspot.com/controlpanel]] (your control panel username is //" + config.tiddlyspotSiteId + "//).",
 "<<tiddler TspotControls>>",
 "See also GettingStarted.",
 "",
 "@@font-weight:bold;font-size:1.3em;color:#444; //Working online// &nbsp;&nbsp;@@ You can edit this ~TiddlyWiki right now, and save your changes using the \"save to web\" button in the column on the right.",
 "",
 "@@font-weight:bold;font-size:1.3em;color:#444; //Working offline// &nbsp;&nbsp;@@ A fully functioning copy of this ~TiddlyWiki can be saved onto your hard drive or USB stick.  You can make changes and save them locally without being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When you're ready to sync up again, just click \"upload\" and your ~TiddlyWiki will be saved back to tiddlyspot.com.",
 "",
 "@@font-weight:bold;font-size:1.3em;color:#444; //Help!// &nbsp;&nbsp;@@ Find out more about ~TiddlyWiki at [[TiddlyWiki.com|http://tiddlywiki.com]].  Also visit [[TiddlyWiki.org|http://tiddlywiki.org]] for documentation on learning and using ~TiddlyWiki. New users are especially welcome on the [[TiddlyWiki mailing list|http://groups.google.com/group/TiddlyWiki]], which is an excellent place to ask questions and get help.  If you have a tiddlyspot related problem email [[tiddlyspot support|mailto:support@tiddlyspot.com]].",
 "",
 "@@font-weight:bold;font-size:1.3em;color:#444; //Enjoy :)// &nbsp;&nbsp;@@ We hope you like using your tiddlyspot.com site.  Please email [[feedback@tiddlyspot.com|mailto:feedback@tiddlyspot.com]] with any comments or suggestions."
].join("\n"),

'TspotControls':[
 "| tiddlyspot password:|<<option pasUploadPassword>>|",
 "| site management:|<<upload http://" + config.tiddlyspotSiteId + ".tiddlyspot.com/store.cgi index.html . .  " + config.tiddlyspotSiteId + ">>//(requires tiddlyspot password)//<br>[[control panel|http://" + config.tiddlyspotSiteId + ".tiddlyspot.com/controlpanel]], [[download (go offline)|http://" + config.tiddlyspotSiteId + ".tiddlyspot.com/download]]|",
 "| links:|[[tiddlyspot.com|http://tiddlyspot.com/]], [[FAQs|http://faq.tiddlyspot.com/]], [[blog|http://tiddlyspot.blogspot.com/]], email [[support|mailto:support@tiddlyspot.com]] & [[feedback|mailto:feedback@tiddlyspot.com]], [[donate|http://tiddlyspot.com/?page=donate]]|"
].join("\n"),

'TspotSidebar':[
 "<<upload http://" + config.tiddlyspotSiteId + ".tiddlyspot.com/store.cgi index.html . .  " + config.tiddlyspotSiteId + ">><html><a href='http://" + config.tiddlyspotSiteId + ".tiddlyspot.com/download' class='button'>download</a></html>"
].join("\n"),

'TspotOptions':[
 "tiddlyspot password:",
 "<<option pasUploadPassword>>",
 ""
].join("\n")

});
//}}}
| !date | !user | !location | !storeUrl | !uploadDir | !toFilename | !backupdir | !origin |
| 06/04/2011 16:30:26 | 光和 | [[/|http://khv.tiddlyspot.com/]] | [[store.cgi|http://khv.tiddlyspot.com/store.cgi]] | . | [[index.html | http://khv.tiddlyspot.com/index.html]] | . |
| 16/08/2012 10:42:51 | 光和 | [[/|http://khv.tiddlyspot.com/]] | [[store.cgi|http://khv.tiddlyspot.com/store.cgi]] | . | [[index.html | http://khv.tiddlyspot.com/index.html]] | . | failed |
| 16/08/2012 10:43:44 | khv | [[/|http://khv.tiddlyspot.com/]] | [[store.cgi|http://khv.tiddlyspot.com/store.cgi]] | . | [[index.html | http://khv.tiddlyspot.com/index.html]] | . | failed |
| 16/08/2012 10:44:08 | khv | [[/|http://khv.tiddlyspot.com/]] | [[store.cgi|http://khv.tiddlyspot.com/store.cgi]] | . | [[index.html | http://khv.tiddlyspot.com/index.html]] | . | failed |
| 16/08/2012 10:44:31 | khv | [[/|http://khv.tiddlyspot.com/]] | [[store.cgi|http://khv.tiddlyspot.com/store.cgi]] | . | [[index.html | http://khv.tiddlyspot.com/index.html]] | . |
| 20/08/2012 12:37:04 | qwer | [[/|http://khv.tiddlyspot.com/]] | [[store.cgi|http://khv.tiddlyspot.com/store.cgi]] | . | [[index.html | http://khv.tiddlyspot.com/index.html]] | . | failed |
| 20/08/2012 12:37:23 | qwer | [[/|http://khv.tiddlyspot.com/]] | [[store.cgi|http://khv.tiddlyspot.com/store.cgi]] | . | [[index.html | http://khv.tiddlyspot.com/index.html]] | . | ok |
| 20/08/2012 12:39:03 | qwer | [[/|http://khv.tiddlyspot.com/]] | [[store.cgi|http://khv.tiddlyspot.com/store.cgi]] | . | [[index.html | http://khv.tiddlyspot.com/index.html]] | . |
/***
|''Name:''|PasswordOptionPlugin|
|''Description:''|Extends TiddlyWiki options with non encrypted password option.|
|''Version:''|1.0.2|
|''Date:''|Apr 19, 2007|
|''Source:''|http://tiddlywiki.bidix.info/#PasswordOptionPlugin|
|''Author:''|BidiX (BidiX (at) bidix (dot) info)|
|''License:''|[[BSD open source license|http://tiddlywiki.bidix.info/#%5B%5BBSD%20open%20source%20license%5D%5D ]]|
|''~CoreVersion:''|2.2.0 (Beta 5)|
***/
//{{{
version.extensions.PasswordOptionPlugin = {
	major: 1, minor: 0, revision: 2, 
	date: new Date("Apr 19, 2007"),
	source: 'http://tiddlywiki.bidix.info/#PasswordOptionPlugin',
	author: 'BidiX (BidiX (at) bidix (dot) info',
	license: '[[BSD open source license|http://tiddlywiki.bidix.info/#%5B%5BBSD%20open%20source%20license%5D%5D]]',
	coreVersion: '2.2.0 (Beta 5)'
};

config.macros.option.passwordCheckboxLabel = "Save this password on this computer";
config.macros.option.passwordInputType = "password"; // password | text
setStylesheet(".pasOptionInput {width: 11em;}\n","passwordInputTypeStyle");

merge(config.macros.option.types, {
	'pas': {
		elementType: "input",
		valueField: "value",
		eventName: "onkeyup",
		className: "pasOptionInput",
		typeValue: config.macros.option.passwordInputType,
		create: function(place,type,opt,className,desc) {
			// password field
			config.macros.option.genericCreate(place,'pas',opt,className,desc);
			// checkbox linked with this password "save this password on this computer"
			config.macros.option.genericCreate(place,'chk','chk'+opt,className,desc);			
			// text savePasswordCheckboxLabel
			place.appendChild(document.createTextNode(config.macros.option.passwordCheckboxLabel));
		},
		onChange: config.macros.option.genericOnChange
	}
});

merge(config.optionHandlers['chk'], {
	get: function(name) {
		// is there an option linked with this chk ?
		var opt = name.substr(3);
		if (config.options[opt]) 
			saveOptionCookie(opt);
		return config.options[name] ? "true" : "false";
	}
});

merge(config.optionHandlers, {
	'pas': {
 		get: function(name) {
			if (config.options["chk"+name]) {
				return encodeCookie(config.options[name].toString());
			} else {
				return "";
			}
		},
		set: function(name,value) {config.options[name] = decodeCookie(value);}
	}
});

// need to reload options to load passwordOptions
loadOptionsCookie();

/*
if (!config.options['pasPassword'])
	config.options['pasPassword'] = '';

merge(config.optionsDesc,{
		pasPassword: "Test password"
	});
*/
//}}}

/***
|''Name:''|UploadPlugin|
|''Description:''|Save to web a TiddlyWiki|
|''Version:''|4.1.0|
|''Date:''|May 5, 2007|
|''Source:''|http://tiddlywiki.bidix.info/#UploadPlugin|
|''Documentation:''|http://tiddlywiki.bidix.info/#UploadPluginDoc|
|''Author:''|BidiX (BidiX (at) bidix (dot) info)|
|''License:''|[[BSD open source license|http://tiddlywiki.bidix.info/#%5B%5BBSD%20open%20source%20license%5D%5D ]]|
|''~CoreVersion:''|2.2.0 (#3125)|
|''Requires:''|PasswordOptionPlugin|
***/
//{{{
version.extensions.UploadPlugin = {
	major: 4, minor: 1, revision: 0,
	date: new Date("May 5, 2007"),
	source: 'http://tiddlywiki.bidix.info/#UploadPlugin',
	author: 'BidiX (BidiX (at) bidix (dot) info',
	coreVersion: '2.2.0 (#3125)'
};

//
// Environment
//

if (!window.bidix) window.bidix = {}; // bidix namespace
bidix.debugMode = false;	// true to activate both in Plugin and UploadService
	
//
// Upload Macro
//

config.macros.upload = {
// default values
	defaultBackupDir: '',	//no backup
	defaultStoreScript: "store.php",
	defaultToFilename: "index.html",
	defaultUploadDir: ".",
	authenticateUser: true	// UploadService Authenticate User
};
	
config.macros.upload.label = {
	promptOption: "Save and Upload this TiddlyWiki with UploadOptions",
	promptParamMacro: "Save and Upload this TiddlyWiki in %0",
	saveLabel: "save to web", 
	saveToDisk: "save to disk",
	uploadLabel: "upload"	
};

config.macros.upload.messages = {
	noStoreUrl: "No store URL in parmeters or options",
	usernameOrPasswordMissing: "Username or password missing"
};

config.macros.upload.handler = function(place,macroName,params) {
	if (readOnly)
		return;
	var label;
	if (document.location.toString().substr(0,4) == "http") 
		label = this.label.saveLabel;
	else
		label = this.label.uploadLabel;
	var prompt;
	if (params[0]) {
		prompt = this.label.promptParamMacro.toString().format([this.destFile(params[0], 
			(params[1] ? params[1]:bidix.basename(window.location.toString())), params[3])]);
	} else {
		prompt = this.label.promptOption;
	}
	createTiddlyButton(place, label, prompt, function() {config.macros.upload.action(params);}, null, null, this.accessKey);
};

config.macros.upload.action = function(params)
{
		// for missing macro parameter set value from options
		var storeUrl = params[0] ? params[0] : config.options.txtUploadStoreUrl;
		var toFilename = params[1] ? params[1] : config.options.txtUploadFilename;
		var backupDir = params[2] ? params[2] : config.options.txtUploadBackupDir;
		var uploadDir = params[3] ? params[3] : config.options.txtUploadDir;
		var username = params[4] ? params[4] : config.options.txtUploadUserName;
		var password = config.options.pasUploadPassword; // for security reason no password as macro parameter	
		// for still missing parameter set default value
		if ((!storeUrl) && (document.location.toString().substr(0,4) == "http")) 
			storeUrl = bidix.dirname(document.location.toString())+'/'+config.macros.upload.defaultStoreScript;
		if (storeUrl.substr(0,4) != "http")
			storeUrl = bidix.dirname(document.location.toString()) +'/'+ storeUrl;
		if (!toFilename)
			toFilename = bidix.basename(window.location.toString());
		if (!toFilename)
			toFilename = config.macros.upload.defaultToFilename;
		if (!uploadDir)
			uploadDir = config.macros.upload.defaultUploadDir;
		if (!backupDir)
			backupDir = config.macros.upload.defaultBackupDir;
		// report error if still missing
		if (!storeUrl) {
			alert(config.macros.upload.messages.noStoreUrl);
			clearMessage();
			return false;
		}
		if (config.macros.upload.authenticateUser && (!username || !password)) {
			alert(config.macros.upload.messages.usernameOrPasswordMissing);
			clearMessage();
			return false;
		}
		bidix.upload.uploadChanges(false,null,storeUrl, toFilename, uploadDir, backupDir, username, password); 
		return false; 
};

config.macros.upload.destFile = function(storeUrl, toFilename, uploadDir) 
{
	if (!storeUrl)
		return null;
		var dest = bidix.dirname(storeUrl);
		if (uploadDir && uploadDir != '.')
			dest = dest + '/' + uploadDir;
		dest = dest + '/' + toFilename;
	return dest;
};

//
// uploadOptions Macro
//

config.macros.uploadOptions = {
	handler: function(place,macroName,params) {
		var wizard = new Wizard();
		wizard.createWizard(place,this.wizardTitle);
		wizard.addStep(this.step1Title,this.step1Html);
		var markList = wizard.getElement("markList");
		var listWrapper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markList.parentNode.insertBefore(listWrapper,markList);
		wizard.setValue("listWrapper",listWrapper);
		this.refreshOptions(listWrapper,false);
		var uploadCaption;
		if (document.location.toString().substr(0,4) == "http") 
			uploadCaption = config.macros.upload.label.saveLabel;
		else
			uploadCaption = config.macros.upload.label.uploadLabel;
		
		wizard.setButtons([
				{caption: uploadCaption, tooltip: config.macros.upload.label.promptOption, 
					onClick: config.macros.upload.action},
				{caption: this.cancelButton, tooltip: this.cancelButtonPrompt, onClick: this.onCancel}
				
			]);
	},
	refreshOptions: function(listWrapper) {
		var uploadOpts = [
			"txtUploadUserName",
			"pasUploadPassword",
			"txtUploadStoreUrl",
			"txtUploadDir",
			"txtUploadFilename",
			"txtUploadBackupDir",
			"chkUploadLog",
			"txtUploadLogMaxLine",
			]
		var opts = [];
		for(i=0; i<uploadOpts.length; i++) {
			var opt = {};
			opts.push()
			opt.option = "";
			n = uploadOpts[i];
			opt.name = n;
			opt.lowlight = !config.optionsDesc[n];
			opt.description = opt.lowlight ? this.unknownDescription : config.optionsDesc[n];
			opts.push(opt);
		}
		var listview = ListView.create(listWrapper,opts,this.listViewTemplate);
		for(n=0; n<opts.length; n++) {
			var type = opts[n].name.substr(0,3);
			var h = config.macros.option.types[type];
			if (h && h.create) {
				h.create(opts[n].colElements['option'],type,opts[n].name,opts[n].name,"no");
			}
		}
		
	},
	onCancel: function(e)
	{
		backstage.switchTab(null);
		return false;
	},
	
	wizardTitle: "Upload with options",
	step1Title: "These options are saved in cookies in your browser",
	step1Html: "<input type='hidden' name='markList'></input><br>",
	cancelButton: "Cancel",
	cancelButtonPrompt: "Cancel prompt",
	listViewTemplate: {
		columns: [
			{name: 'Description', field: 'description', title: "Description", type: 'WikiText'},
			{name: 'Option', field: 'option', title: "Option", type: 'String'},
			{name: 'Name', field: 'name', title: "Name", type: 'String'}
			],
		rowClasses: [
			{className: 'lowlight', field: 'lowlight'} 
			]}
}

//
// upload functions
//

if (!bidix.upload) bidix.upload = {};

if (!bidix.upload.messages) bidix.upload.messages = {
	//from saving
	invalidFileError: "The original file '%0' does not appear to be a valid TiddlyWiki",
	backupSaved: "Backup saved",
	backupFailed: "Failed to upload backup file",
	rssSaved: "RSS feed uploaded",
	rssFailed: "Failed to upload RSS feed file",
	emptySaved: "Empty template uploaded",
	emptyFailed: "Failed to upload empty template file",
	mainSaved: "Main TiddlyWiki file uploaded",
	mainFailed: "Failed to upload main TiddlyWiki file. Your changes have not been saved",
	//specific upload
	loadOriginalHttpPostError: "Can't get original file",
	aboutToSaveOnHttpPost: 'About to upload on %0 ...',
	storePhpNotFound: "The store script '%0' was not found."
};

bidix.upload.uploadChanges = function(onlyIfDirty,tiddlers,storeUrl,toFilename,uploadDir,backupDir,username,password)
{
	var callback = function(status,uploadParams,original,url,xhr) {
		if (!status) {
			displayMessage(bidix.upload.messages.loadOriginalHttpPostError);
			return;
		}
		if (bidix.debugMode) 
			alert(original.substr(0,500)+"\n...");
		// Locate the storeArea div's 
		var posDiv = locateStoreArea(original);
		if((posDiv[0] == -1) || (posDiv[1] == -1)) {
			alert(config.messages.invalidFileError.format([localPath]));
			return;
		}
		bidix.upload.uploadRss(uploadParams,original,posDiv);
	};
	
	if(onlyIfDirty && !store.isDirty())
		return;
	clearMessage();
	// save on localdisk ?
	if (document.location.toString().substr(0,4) == "file") {
		var path = document.location.toString();
		var localPath = getLocalPath(path);
		saveChanges();
	}
	// get original
	var uploadParams = Array(storeUrl,toFilename,uploadDir,backupDir,username,password);
	var originalPath = document.location.toString();
	// If url is a directory : add index.html
	if (originalPath.charAt(originalPath.length-1) == "/")
		originalPath = originalPath + "index.html";
	var dest = config.macros.upload.destFile(storeUrl,toFilename,uploadDir);
	var log = new bidix.UploadLog();
	log.startUpload(storeUrl, dest, uploadDir,  backupDir);
	displayMessage(bidix.upload.messages.aboutToSaveOnHttpPost.format([dest]));
	if (bidix.debugMode) 
		alert("about to execute Http - GET on "+originalPath);
	var r = doHttp("GET",originalPath,null,null,null,null,callback,uploadParams,null);
	if (typeof r == "string")
		displayMessage(r);
	return r;
};

bidix.upload.uploadRss = function(uploadParams,original,posDiv) 
{
	var callback = function(status,params,responseText,url,xhr) {
		if(status) {
			var destfile = responseText.substring(responseText.indexOf("destfile:")+9,responseText.indexOf("\n", responseText.indexOf("destfile:")));
			displayMessage(bidix.upload.messages.rssSaved,bidix.dirname(url)+'/'+destfile);
			bidix.upload.uploadMain(params[0],params[1],params[2]);
		} else {
			displayMessage(bidix.upload.messages.rssFailed);			
		}
	};
	// do uploadRss
	if(config.options.chkGenerateAnRssFeed) {
		var rssPath = uploadParams[1].substr(0,uploadParams[1].lastIndexOf(".")) + ".xml";
		var rssUploadParams = Array(uploadParams[0],rssPath,uploadParams[2],'',uploadParams[4],uploadParams[5]);
		bidix.upload.httpUpload(rssUploadParams,convertUnicodeToUTF8(generateRss()),callback,Array(uploadParams,original,posDiv));
	} else {
		bidix.upload.uploadMain(uploadParams,original,posDiv);
	}
};

bidix.upload.uploadMain = function(uploadParams,original,posDiv) 
{
	var callback = function(status,params,responseText,url,xhr) {
		var log = new bidix.UploadLog();
		if(status) {
			// if backupDir specified
			if ((params[3]) && (responseText.indexOf("backupfile:") > -1))  {
				var backupfile = responseText.substring(responseText.indexOf("backupfile:")+11,responseText.indexOf("\n", responseText.indexOf("backupfile:")));
				displayMessage(bidix.upload.messages.backupSaved,bidix.dirname(url)+'/'+backupfile);
			}
			var destfile = responseText.substring(responseText.indexOf("destfile:")+9,responseText.indexOf("\n", responseText.indexOf("destfile:")));
			displayMessage(bidix.upload.messages.mainSaved,bidix.dirname(url)+'/'+destfile);
			store.setDirty(false);
			log.endUpload("ok");
		} else {
			alert(bidix.upload.messages.mainFailed);
			displayMessage(bidix.upload.messages.mainFailed);
			log.endUpload("failed");			
		}
	};
	// do uploadMain
	var revised = bidix.upload.updateOriginal(original,posDiv);
	bidix.upload.httpUpload(uploadParams,revised,callback,uploadParams);
};

bidix.upload.httpUpload = function(uploadParams,data,callback,params)
{
	var localCallback = function(status,params,responseText,url,xhr) {
		url = (url.indexOf("nocache=") < 0 ? url : url.substring(0,url.indexOf("nocache=")-1));
		if (xhr.status == httpStatus.NotFound)
			alert(bidix.upload.messages.storePhpNotFound.format([url]));
		if ((bidix.debugMode) || (responseText.indexOf("Debug mode") >= 0 )) {
			alert(responseText);
			if (responseText.indexOf("Debug mode") >= 0 )
				responseText = responseText.substring(responseText.indexOf("\n\n")+2);
		} else if (responseText.charAt(0) != '0') 
			alert(responseText);
		if (responseText.charAt(0) != '0')
			status = null;
		callback(status,params,responseText,url,xhr);
	};
	// do httpUpload
	var boundary = "---------------------------"+"AaB03x";	
	var uploadFormName = "UploadPlugin";
	// compose headers data
	var sheader = "";
	sheader += "--" + boundary + "\r\nContent-disposition: form-data; name=\"";
	sheader += uploadFormName +"\"\r\n\r\n";
	sheader += "backupDir="+uploadParams[3] +
				";user=" + uploadParams[4] +
				";password=" + uploadParams[5] +
				";uploaddir=" + uploadParams[2];
	if (bidix.debugMode)
		sheader += ";debug=1";
	sheader += ";;\r\n"; 
	sheader += "\r\n" + "--" + boundary + "\r\n";
	sheader += "Content-disposition: form-data; name=\"userfile\"; filename=\""+uploadParams[1]+"\"\r\n";
	sheader += "Content-Type: text/html;charset=UTF-8" + "\r\n";
	sheader += "Content-Length: " + data.length + "\r\n\r\n";
	// compose trailer data
	var strailer = new String();
	strailer = "\r\n--" + boundary + "--\r\n";
	data = sheader + data + strailer;
	if (bidix.debugMode) alert("about to execute Http - POST on "+uploadParams[0]+"\n with \n"+data.substr(0,500)+ " ... ");
	var r = doHttp("POST",uploadParams[0],data,"multipart/form-data; boundary="+boundary,uploadParams[4],uploadParams[5],localCallback,params,null);
	if (typeof r == "string")
		displayMessage(r);
	return r;
};

// same as Saving's updateOriginal but without convertUnicodeToUTF8 calls
bidix.upload.updateOriginal = function(original, posDiv)
{
	if (!posDiv)
		posDiv = locateStoreArea(original);
	if((posDiv[0] == -1) || (posDiv[1] == -1)) {
		alert(config.messages.invalidFileError.format([localPath]));
		return;
	}
	var revised = original.substr(0,posDiv[0] + startSaveArea.length) + "\n" +
				store.allTiddlersAsHtml() + "\n" +
				original.substr(posDiv[1]);
	var newSiteTitle = getPageTitle().htmlEncode();
	revised = revised.replaceChunk("<title"+">","</title"+">"," " + newSiteTitle + " ");
	revised = updateMarkupBlock(revised,"PRE-HEAD","MarkupPreHead");
	revised = updateMarkupBlock(revised,"POST-HEAD","MarkupPostHead");
	revised = updateMarkupBlock(revised,"PRE-BODY","MarkupPreBody");
	revised = updateMarkupBlock(revised,"POST-SCRIPT","MarkupPostBody");
	return revised;
};

//
// UploadLog
// 
// config.options.chkUploadLog :
//		false : no logging
//		true : logging
// config.options.txtUploadLogMaxLine :
//		-1 : no limit
//      0 :  no Log lines but UploadLog is still in place
//		n :  the last n lines are only kept
//		NaN : no limit (-1)

bidix.UploadLog = function() {
	if (!config.options.chkUploadLog) 
		return; // this.tiddler = null
	this.tiddler = store.getTiddler("UploadLog");
	if (!this.tiddler) {
		this.tiddler = new Tiddler();
		this.tiddler.title = "UploadLog";
		this.tiddler.text = "| !date | !user | !location | !storeUrl | !uploadDir | !toFilename | !backupdir | !origin |";
		this.tiddler.created = new Date();
		this.tiddler.modifier = config.options.txtUserName;
		this.tiddler.modified = new Date();
		store.addTiddler(this.tiddler);
	}
	return this;
};

bidix.UploadLog.prototype.addText = function(text) {
	if (!this.tiddler)
		return;
	// retrieve maxLine when we need it
	var maxLine = parseInt(config.options.txtUploadLogMaxLine,10);
	if (isNaN(maxLine))
		maxLine = -1;
	// add text
	if (maxLine != 0) 
		this.tiddler.text = this.tiddler.text + text;
	// Trunck to maxLine
	if (maxLine >= 0) {
		var textArray = this.tiddler.text.split('\n');
		if (textArray.length > maxLine + 1)
			textArray.splice(1,textArray.length-1-maxLine);
			this.tiddler.text = textArray.join('\n');		
	}
	// update tiddler fields
	this.tiddler.modifier = config.options.txtUserName;
	this.tiddler.modified = new Date();
	store.addTiddler(this.tiddler);
	// refresh and notifiy for immediate update
	story.refreshTiddler(this.tiddler.title);
	store.notify(this.tiddler.title, true);
};

bidix.UploadLog.prototype.startUpload = function(storeUrl, toFilename, uploadDir,  backupDir) {
	if (!this.tiddler)
		return;
	var now = new Date();
	var text = "\n| ";
	var filename = bidix.basename(document.location.toString());
	if (!filename) filename = '/';
	text += now.formatString("0DD/0MM/YYYY 0hh:0mm:0ss") +" | ";
	text += config.options.txtUserName + " | ";
	text += "[["+filename+"|"+location + "]] |";
	text += " [[" + bidix.basename(storeUrl) + "|" + storeUrl + "]] | ";
	text += uploadDir + " | ";
	text += "[[" + bidix.basename(toFilename) + " | " +toFilename + "]] | ";
	text += backupDir + " |";
	this.addText(text);
};

bidix.UploadLog.prototype.endUpload = function(status) {
	if (!this.tiddler)
		return;
	this.addText(" "+status+" |");
};

//
// Utilities
// 

bidix.checkPlugin = function(plugin, major, minor, revision) {
	var ext = version.extensions[plugin];
	if (!
		(ext  && 
			((ext.major > major) || 
			((ext.major == major) && (ext.minor > minor))  ||
			((ext.major == major) && (ext.minor == minor) && (ext.revision >= revision))))) {
			// write error in PluginManager
			if (pluginInfo)
				pluginInfo.log.push("Requires " + plugin + " " + major + "." + minor + "." + revision);
			eval(plugin); // generate an error : "Error: ReferenceError: xxxx is not defined"
	}
};

bidix.dirname = function(filePath) {
	if (!filePath) 
		return;
	var lastpos;
	if ((lastpos = filePath.lastIndexOf("/")) != -1) {
		return filePath.substring(0, lastpos);
	} else {
		return filePath.substring(0, filePath.lastIndexOf("\\"));
	}
};

bidix.basename = function(filePath) {
	if (!filePath) 
		return;
	var lastpos;
	if ((lastpos = filePath.lastIndexOf("#")) != -1) 
		filePath = filePath.substring(0, lastpos);
	if ((lastpos = filePath.lastIndexOf("/")) != -1) {
		return filePath.substring(lastpos + 1);
	} else
		return filePath.substring(filePath.lastIndexOf("\\")+1);
};

bidix.initOption = function(name,value) {
	if (!config.options[name])
		config.options[name] = value;
};

//
// Initializations
//

// require PasswordOptionPlugin 1.0.1 or better
bidix.checkPlugin("PasswordOptionPlugin", 1, 0, 1);

// styleSheet
setStylesheet('.txtUploadStoreUrl, .txtUploadBackupDir, .txtUploadDir {width: 22em;}',"uploadPluginStyles");

//optionsDesc
merge(config.optionsDesc,{
	txtUploadStoreUrl: "Url of the UploadService script (default: store.php)",
	txtUploadFilename: "Filename of the uploaded file (default: in index.html)",
	txtUploadDir: "Relative Directory where to store the file (default: . (downloadService directory))",
	txtUploadBackupDir: "Relative Directory where to backup the file. If empty no backup. (default: ''(empty))",
	txtUploadUserName: "Upload Username",
	pasUploadPassword: "Upload Password",
	chkUploadLog: "do Logging in UploadLog (default: true)",
	txtUploadLogMaxLine: "Maximum of lines in UploadLog (default: 10)"
});

// Options Initializations
bidix.initOption('txtUploadStoreUrl','');
bidix.initOption('txtUploadFilename','');
bidix.initOption('txtUploadDir','');
bidix.initOption('txtUploadBackupDir','');
bidix.initOption('txtUploadUserName','');
bidix.initOption('pasUploadPassword','');
bidix.initOption('chkUploadLog',true);
bidix.initOption('txtUploadLogMaxLine','10');


/* don't want this for tiddlyspot sites

// Backstage
merge(config.tasks,{
	uploadOptions: {text: "upload", tooltip: "Change UploadOptions and Upload", content: '<<uploadOptions>>'}
});
config.backstageTasks.push("uploadOptions");

*/


//}}}
這是一個有關攝影、藝術、影像處理、平面設計、電腦繪圖的個人理論網頁。
我有幾個其他網站或部落格都叫做暗房終結者:
http://fotologue.jp/khv1958
http://sites.google.com/site/khv1958/
* [[MyBooks我的著作]]
* [[My Works 作品集]]
* [[攝影藝術理論]]
Welcome to 章光和的{暗房終結者}
這是一個有關攝影、藝術、影像處理、平面設計、電腦繪圖的個人理論網頁。
我有幾個其他網站或部落格都叫做暗房終結者:
http://fotologue.jp/khv1958
http://sites.google.com/site/khv1958/
* [[MyBooks我的著作]]
* [[My Works 作品集]]
* [[攝影藝術理論]]
@@color(darkgreen):__攝影藝術__@@   
#[[2008攝影藝術課程要求]]
#[[攝影藝術相關書籍]]
#[[拼貼作業注意事項]]
#[[人像作業放入個人網頁]]
#[[外系課程第十七週考試]]

@@color(darkgreen):__攝影視覺創意__@@  老師正在企劃年度展覽,同學必須加強作品,希望能募集18位同學,每人五張作品。被選中參展的同學成績給90以上,希望大家加油。
#[[2008攝影視覺創意]]
#[[大衛哈克尼變形空間拼貼]]
#[[HDR高能範圍曝光]]
#[[infrared 紅外線攝影]]
This document is a ~TiddlyWiki from tiddlyspot.com.  A ~TiddlyWiki is an electronic notebook that is great for managing todo lists,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all sorts of things.

@@font-weight:bold;font-size:1.3em;color:#444; //What now?// &nbsp;&nbsp;@@ Before you can save any changes, you need to enter your password in the form below.  Then configure privacy and other site settings at your [[control panel|http://khv.tiddlyspot.com/controlpanel]] (your control panel username is //khv//).
<<tiddler TspotControls>>
See also GettingStarted.

@@font-weight:bold;font-size:1.3em;color:#444; //Working online// &nbsp;&nbsp;@@ You can edit this ~TiddlyWiki right now, and save your changes using the "save to web" button in the column on the right.

@@font-weight:bold;font-size:1.3em;color:#444; //Working offline// &nbsp;&nbsp;@@ A fully functioning copy of this ~TiddlyWiki can be saved onto your hard drive or USB stick.  You can make changes and save them locally without being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When you're ready to sync up again, just click "upload" and your ~TiddlyWiki will be saved back to tiddlyspot.com.

@@font-weight:bold;font-size:1.3em;color:#444; //Help!// &nbsp;&nbsp;@@ Find out more about ~TiddlyWiki at [[TiddlyWiki.com|http://tiddlywiki.com]].  Also visit [[TiddlyWiki.org|http://tiddlywiki.org]] for documentation on learning and using ~TiddlyWiki. New users are especially welcome on the [[TiddlyWiki mailing list|http://groups.google.com/group/TiddlyWiki]], which is an excellent place to ask questions and get help.  If you have a tiddlyspot related problem email [[tiddlyspot support|mailto:support@tiddlyspot.com]].

@@font-weight:bold;font-size:1.3em;color:#444; //Enjoy :)// &nbsp;&nbsp;@@ We hope you like using your tiddlyspot.com site.  Please email [[feedback@tiddlyspot.com|mailto:feedback@tiddlyspot.com]] with any comments or suggestions.
與羅蘭.巴特相關文字
@@color(#800):#800色彩顯示@@
@@color(brown):brown色彩顯示@@
@@color(#cc0000):#cc0000色彩顯示色彩顯示色彩顯示@@
@@color(red):red,f00色彩顯示@@
@@color(#ff6600):#ff6600色彩顯示色彩顯示色彩顯示@@
@@color(orange):orange色彩顯示色彩顯示色彩顯示@@
@@color(yellow):yellow,ff0色彩顯示@@
@@color(pink):pink色彩顯示@@
@@color(f0f):f0f, magenta色彩顯示@@
@@color(#008):#008, darkblue色彩顯示@@
@@color(blue):blue, 00f色彩顯示@@
@@color(cyan):cyan色彩顯示@@
@@color(lightblue):lightblue色彩顯示@@
@@color(#880):#880色彩顯示@@
@@color(#888):#888, gray色彩顯示@@
@@color(#808):#808, purple色彩顯示@@
@@color(darkgreen):darkgreen色彩顯示@@
@@color(#088):#088色彩顯示@@
@@color(green):green色彩顯示@@
@@color(#669900):#669900色彩顯示色彩顯示色彩顯示@@
@@color(0f0):0f0色彩顯示@@
@@color(lightgreen):lightgreen色彩顯示@@
@@color(yellowgreen):yellowgreen色彩顯示@@
@@color(#9933ff):#9933ff色彩顯示色彩顯示色彩顯示@@
Type the text for 'digitalNUDE'
*紅外線攝影在傳統暗房時代是一種相當新奇、新穎的攝影技術與創作方式。裝填infrared 紅外線底片必須在暗房,或是在暗袋裡才不會受不可見的infrared 紅外線曝光。(只要一打開底片塑膠蓋就會整卷曝光)。
*現在數位化之後,數位相機一般沒有感infrared 紅外線裝置,因此必須進場改裝,一次要上萬元。
*紅外線攝影作品依然相當多人嘗試。請參考:http://www.ayton.id.au/gary/photo/photo_infrared.htm
http://www.dmoz.org/Arts/Photography/Techniques_and_Styles/Infrared/Photographers/
*其攝影風格特性是:天空會變得深黑、雲白,綠樹綠草樹葉如雪、湖水黝黑深沈。至於拍攝人物則相當驚奇,有如吸血鬼髮白、眼輕透、膚色白裡透出血管。
*如果要拍好紅外線攝影就必須掌握這一些特色。
*利用photoshop也可以模擬出紅外線攝影效果。
*打開一張圖,使用指令:image/ adjustments/ black & white 就會出現對話框。選擇infarred就可以產生效果。
*使用photoshop模擬效果目前無法模擬出彩色的紅外線攝影效果,但是黑白效果相當精彩,比一般傳統照片再風景上顯得非常突出。
*
此乃《攝影不是藝術》一書的內容
all rights reserved ®
!版權所有.請尊重版權®hs----one!
!!版權所有.請尊重版權®hsgdkfhsk-----2!
!!!版權所有.請尊重版權®hsgdkfhs-----3!
!!!!版權所有.請尊重版權®hsgdkf----4!
!!!!!版權所有.請尊重版權®hsgdkfhs------5!
     版權所有.請尊重版權®hsgdkfhsk-----no!
現代是一個展現自我的年代。presentation很重要,越是沒有內容越是需要presentation。文化少的國家就只有芝麻綠豆一丁點資產,所以他們為了拼成績就很會presentation。韓國很會拼成績,把中國的東西都說成為他們的,聯合國還相信。

這個時代「會的自己做,不會的教人做,不會做的做官,不做官的造反」。因此會教人做事一等人,自己會做就做佣人。
網路或部落格已經是最普遍、省錢的自我行銷工具,不懂的應用網路或部落格真是太浪費了。
在網路上寫東西會花時間,但是可以(ㄧ)練習文字寫作與思考,這也是一種個人能力。(二)累積個人資料,方便整理,不會掛一漏萬。(三)多采多姿多一個個人presentation窗口。(四)既然部落格就是未來,它可能會是一個工作機會。
自我展現需要內容,有了內容就需要好好的呈現,否則再好的材料與內容都是枉然。設計是這一個世代的一切,沒有設計一切都只是生料,而這一個世代要求化泥土為黃金,做出文化創意,賺頭腦的錢,而不是勞力的錢。

如今任何東西都要重新經過設計,小至牙籤彈珠,大至汽車房子。你會發現一樣的錢買東西,越晚買越便宜漂亮,因為新的設計一直出現。

所以自己的個人呈現也要以格調著稱。好的版面、視覺尺寸、印刷質感、包裝等等。設計就是一種風格的呈現。
*@@color(orange):天下的老師都希望學生不要遲到早退,更不要曠課。@@
*@@color(blue):選修電腦課程的同學非常踴躍,希望出席率100%。不來上課的同學實在有愧於許多想加選,卻因選課人數額滿而無法選上的同學。我們規定,從開學就會一直點名。每一次點名,都是一個記錄,我用來扣總成績。看情形而定,一次扣二、三分。如果不來上課,無心上課,請自動退選,將機會讓給別人。@@
*@@color(orange):我大部分的課都設定曠課6小時警告,8小時扣考。所以希望大家注意。@@
*@@color(red):最最重要的是,上課不可以說話。@@
*@@color(red):上課說話被我紀錄,等於曠課。所以馬上就可以走人了。@@
*@@color(red):上課非常歡迎發問,上課發問多的學生我們就多加一些分數。上課被問問題要求發言,而講不出內容的同學,表示學習注意力不夠,對課堂內容不夠用心,必須被扣分。@@
*上課涉及人體藝術相關暴露影像是攝影、設計、藝術課程相當平常之事,全是為了上課教學目的,請以教學或藝術觀點視之。
*老師希望大家都得高分,如果對於分數有需求要申請獎學金,可以提早商量。要高分就要特別努力。
*
#聽音樂必須用心智去聽,無心的聽音樂其實是不可能的。你一定會一下子進入音樂,一下子又跳出。如此等於是分散心智。
#讀書的時候尤其最不應該聽音樂。
#開車聽音樂可以減輕壓力或是放鬆心情。
#試著讓自己靜一靜其實是一件好事。
#一直聽音樂,就是與世隔絕,獨立自己不太好,多多交朋友聊天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有時候晚上睡覺睡不著,後來發現居然是內心一直在念一首歌,是嗎?
#結論:聽音樂是一種吃嗎啡的動作。所以最好空閒時間認真的聽,好好欣賞。
要自我展現就要有成果才能作presentation。而時時累積成果隨時隨地記錄自我的小事蹟,就是最好的方法。有時自己不以為意,覺得自己那一點小事不足掛齒,但是這樣就無法累積成績。

累積的事蹟包括:自己的攝影、繪畫、筆記、設計作品、比賽成績。更可以主動為人服務做東西,免費可以得到一個成績。

依照自己人生的規劃與要求,可以將自己的成果時時分類存檔。例如:作品、校內成績、校外事蹟、文字創作、網路、等等。
收集作品集的呈現方式,好好想一想自己如何作一本與眾不同得書。紙有多厚、種類質感如何?大小尺寸?如何裝訂翻頁?它要呈現的是什麼效果?這一點最為重要。

凡事都是練習出來的,一回生二回熟,檢討失敗,下次改進。

做太多揮浪費太多成本,但是人生的成功如果需要一點成本為何要省呢?偷雞也要一把米阿!
*我拍我自己人像作業必須放入個人網頁。
*網址:http://2008fotop.ning.com
*按“我的頁面“就可以登錄一個自己新的部落格。
*每一個人都必須放一張清楚正面大頭照,好讓我以後可以與你打招呼。
*12月29日以前一定要把10張個人的人像作創意,放上去。
*加油。
令人無法理解的瘋狂    
    從現象學最基本的觀察來看我們對於一個物體的知覺方式,我們只能從某一個角度、某觀點看到那一個物體,並沒辦法一次看到所有的面。這是在經驗一個物體時很重要的一件事。每一次的知覺都是部份的,只有此物體的一部份直接給出。但是這卻並不是說我僅僅經驗到我目前視覺上所看到的面;當我看這一些面時,我也正意向著那一些不顯現的面。從這一點來看畫家畢卡索所發明的立體派繪畫就是一種反現象學的視覺經驗,因為在空間上,我們永遠無法像立體派畫家一樣將物體的空間,做上下左右全方位的展開。我們既看到右邊也看到左邊,既看到上面也看到下面。畢卡所畫的女人可以同時被看到兩個眼睛長在同一邊,而椅子可以反透視做360度的全面展開呈現,真是神奇。或許他畫的就是將現象學上不顯現的面做一次共同意向的呈現,但是我們的經驗裡只有一次一個面的視覺,立體派是一種藝術性的想像。

    如果將說空間上的共同意向是立體派繪畫的呈現,那時間上的共同意向就是數位影像合成的呈現狀態。影像合成將不同時間的情況結合在一起,製作出前後呼應、時空交錯的影像,這也違反了現象學的觀看基礎。我們前面提到數位合成影像是反偶然、反奇遇而且是製作驚奇的一種創作手法,這不但違背現象學,也和巴特欣賞照片的想法相違背。但是另一方面,數位合成影像可以創作出具有「巴山夜雨型」敘事能力的影像,這種影像在一般家庭照片中就是能主動掌握時間,提供「永恆」以對抗「歷史」的無情。所以這樣的照片一方面有那種令人感動、憂傷、瘋狂的因素在裡面,但是另一方面因為它是影像合成,所以是一種驚奇的照片,也就令人無法理解。所以數位攝影似乎是陷落在這樣的一種矛盾之中,它是一種令人無法理解的瘋狂。

    儘管影像再怎麼合成為一種前後時空交錯,人物時空變化的大結局,依然無法以現象學現時生活方式來理解。例如前面結婚時影像合成婚前小時候與婚後大人的影像,這樣的情境在語意上是有意義的,它像是詩篇的寫意,像是小說的浪漫,一種由時空轉接而譜成的戲劇性述說,但是它違反現象學裡的同一性綜合原則。現象學裡面講,意識總是對某物的意識,指的是意識意向著某物的同一性,而不僅是它所面對的表象流(the flow of appearances)。類似這一種影像處理的東西,因為它驚奇的製作出時空交錯的影像,想要刻畫出某一種時空面相,而這一些面相就像是現象學裡面對於事物的觀察,只是單一的表象還沒有辦法完成為某物的同一性;這個同一性類似於我們對於整體事物的全面了解與感受,而且同一性是公共的,每個人都可得到的,它不是我們對表象的投射之物。因此即使單獨照片裡的影像再怎麼充滿令人感動、憂傷、瘋狂的因素,依然無法以我們的意識或我們的經驗來理解影像中的一切,所以要說數位影像是一種令人無法理解的瘋狂。
[[__攝影藝術__]]
[[__攝影視覺創意__]]
住在巴特、宋妲、班雅明的照片裡
作者:章光和/攝影,文字
出版社:田園城市
出版日期:2003年07月20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86770505X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28740
----
序言

    作家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 在其「旅行的藝術」一書中以探訪英格蘭湖區談到詩人華滋華斯在鄉村生活的種種,從瀰漫著自然哲學的華滋華斯詩句談論到城市對心靈的不良影響。「紅塵滾滾,人世多煩憂」就在想到華滋華斯的詩句當時,艾倫.狄波頓眼見頭頂上一片烏雲,他感受到一種自然救贖的魔力,心中快慰之餘拿出口袋中的相機將它拍了下來。狄波頓拍下這張照片的意義,除了記錄了當時的心情感受,也同時牽扯到了詩人華滋華斯與英格蘭湖區。這一件事讓我想到我在本書中談到在聖母家門口的情形。為什麼在土耳其的Ephises耶穌的母親的家門口沒有拍照?現在回想起來可能除了美不美的問題之外,還有一種認知與感受的問題。美不美的確是攝影玩家們的一個重點,蘇珊.宋妲說:「使人們拿起相機去拍照的原因便是發覺了一些美的東西」。美不美拍的到,但是認知與感受卻是不容易拍到。那是一種對拍攝景物的時空了解,也是一種深藏在影像背後的攝影討論,多年來我的心願就是希望可以親切的將巴特、宋妲、班雅明他們有關攝影的想法以簡單的方式傳達出來,而我覺得以旅遊攝影的方式來呈現最為適合。或許是因為帶相機去旅遊是一件樂事,最能引起共鳴,或許是美美的影像比較吸引人,談論起來有聲有色,或許透過國外的影像談這些名家的論點比較貼切,或許只是一種感覺,就在面對影像的當下,一切的攝影論點傾瀉而下。

    我透過攝影收集影像,收集世界。在各地旅遊除了攝影以外,也曾經在巴黎的慮森堡公園撿拾鴿子的羽毛、石頭、在普羅旺斯的山城裡尋找漂亮的種子。多年來走過許多城市收集明信片、玩具、書籍、音樂盒、玻璃陶藝等等,這一些東西散在家裡每一個角落,俯拾之間皆是回憶。然而在各式各樣收集回憶的手段中,我喜歡攝影的方式,它比較溫和、普遍而影響深遠。所謂影響深遠可能是建設性的(不去傷害外物而只是冷眼旁觀的記錄與回憶,甚至建立起資料庫,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暴力行為,一點都不溫和),也可能是破壞性的(例如從布西亞的「擬像」觀點來看,則影像似乎是一種世界的取代)。想起聖母家門口的一棵大樹幹上黏滿了遊客到此一遊的口香糖渣渣,或是西班牙巴賽隆納的百年未蓋好的聖家堂教堂頂樓上牆壁刻滿了遊客的名字,這一種心態與西遊記裡孫悟空在五指山撒泡尿的心態類似,攝影何嘗不是,但是按快門的人從某種觀點看來是謙遜了些。

    有人製造影像、製造情境,有人消費,買入氣氛與經驗,這是現代影像製造產業所做的事。我們在生活裡透過攝影製造回憶創造美好生活,這也是一件現代人無法避免的事。攝影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但是在自娛與欣賞之餘,真正可以從一些名家或是理論中來談攝影的輕鬆文章卻是很少,原因或許是因為生活上的攝影相當私密,除了巴特少有人談,而藝術或傳播類型的攝影討論又都太過嚴肅與乏味,不容易被攝影玩癖的愛好者親近,因此我想以多年帶著相機旅遊的經驗,來談一談某些名家的觀念,包括技術上與美術上的,來分享一個攝影者內心的思考。

    「照片其實是捕捉到的經驗,而相機是當意識想要獲得某種東西時的理想手臂。」蘇珊.宋妲說:「被奪走過去的人們,不管在家鄉或是在國外,似乎成為最熱情的拍照者。」我覺得這兩句話不管在過去還是在未來,都應該是我們永遠生活的寫照。

    這是一本諸多收集旅遊回憶的方法中,有關攝影的談論。「面對我心怡的風景,我感覺我確曾在那兒,或者,我應當去那兒。」羅蘭.巴特說:「對我而言,風景相片(城市或鄉野)應是可居,而非可訪的。」就是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希望可以居住在巴特、宋妲、班雅明的照片裡。


!!本書內容情節包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color(green):攝影式的旅遊與旅遊式的攝影-----扭曲的視野與體驗Travel, Photography, and Twisted vision@@
[[瓶中信 message in the bottle]]
[[看哪,這個多美麗]]
[[拾獲記憶 Found memory]]
[[影像氾濫 images landslide]]
[[拒絕經驗 refuse to experience]]
[[攝影式的旅遊 photographically travel style]]
[[現場與拍成照片是兩回事 reality and been photographed is totally two different things]]
[[好美、好多、拍不完 too beautiful to take it all]]
[[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 collect pictures is to collect the world]]
[[風景照應是可居的 picture should be livable]]
[[三個不同時間的重疊 three time pieces overlap]]
[[發光的蜥蜴 the glowing lizard]]
----
@@color(green):名家的觀點 philosopher’s point of view@@
[[攝影是魔術 photography is magic]]
[[傳記微素 biographeme]]
[[知面與刺點 Studium and Punctum]]
[[銷毀影像拯救立即直接的慾望 destroy images to rescue the immediate desire]]
[[屬於被攝主體的時間確認力 photography belongs to the subject]]
[[攝影有兩種 there are two kinds of photography]]
[[尋找一對眼神 in search of catching eyes]]
[[可靠的照片 reliable photo]]
[[單一攝影 photographie unaire]]
[[傾聽者與抓取者 listener and hunter]]
[[卡夫卡閉上眼睛 Franz Kafka’s parables and aphorism]]
[[空城計與人海戰術 with or without people]]
[[每年、同一個地方、同一件事 same place, same thing, every year]]
[[攝影與插畫 photo or painting]]
----
@@color(green):技術vs.藝術 Technique vs. Art@@
[[曝光像是倒一杯水 exposure is like the flow of water into a glass]]
[[何謂正確曝光?what is the correct exposure]]
[[數位影像轟炸機,就儘量拍吧 digital camera, the unlimited bombing]]
[[總是慢半拍 always half second delay]]
[[慢速快門 slow shutter speed]]
[[居高臨下,一窺全豹,一種看的權力 Stand above the roof]]
[[天氣 weather]]
[[時機加運氣 chance and luck]]
[[街上的人 people in the street]]
[[坐船遊河 city tour in the bout]]
[[橋 story of bridge]]
[[體驗當下的拍攝難處 experienced the moments of taking picture]]
[[攝影成了旅遊事件本身 photography as travel itself]]
----
版權所有.請尊重版權®
這本書在中國大陸已經再版,相當暢銷。大陸網站對作者有詳細簡介。
http://www.dushu.com/book/10749974/

還有多本個人在大陸的出版:
http://www.dushu.com/author/章光和/

盡量參與熱衷之事即使是免費的義務都要掌握機會。以前我不參與活動、比賽、義務工作,結果失去很多累積工作經驗的機會。年輕就是本錢,你出「年輕」而別人可能可以出錢讓你做事,這樣不是很理想嗎。

參與工作可以得到經驗、知識、成果,而且最為重要的就是人脈。有了人脈人生一切發展都會活絡。
分類的崩解
    我們的研究從「後現代攝影藝術呈現方式」看到純藝術攝影創作是如此多樣化面貌發展,而完全超越傳統攝影的製作與呈現。而在巴特的偶然、奇遇、驚奇這一些觀念的檢視下,可以強烈的看出在「明理的」或是「瘋狂的」之間巴特做一個抉擇。巴特還是執著於攝影那一種令人瘋狂的特質,走向「明理的」一途則攝影也就不再成為攝影,因此他選擇「瘋狂的」攝影本質。然而透過「數位的應用、生活、美學」、「數位攝影時代與傳統攝影同一」、「數位時代攝影的範圍」、「數位攝影是反直接攝影的繪畫性再創造」這幾個章節,我們檢討數位攝影可否有「巴山夜雨型」的敘事能力,卻沒有反身自辯的能力,而終究導致數位影像成為一種令人無法理解的瘋狂。

    在此如果我們繼續檢討整個攝影的本質與其分類,就會發現其分類的崩解。巴特在《明室》第二節就指出攝影分類的不可能。他說若欲構組文本總體,必得先好好進行分類選樣,但是他心目中的「攝影」卻會閃躲開。一般人會依照實際經驗將攝影分為專業與業餘,或是在題材內容上分為風景、物體、肖像、裸體,或是依美學特色將攝影分成寫實與仿畫。這一些他認為都是屬於外在標準,與他認為的攝影本質無關。

    我們在本書的最後依循此一分類的崩解的原則,要進行另一個更大的分類的解構。在《複製真實—後現代攝影創作構思系統論述與實踐》一書中,本人透過對於巴特、宋妲、班雅名等相關攝影論述與及實際攝影操作的經驗建立起一個傳統攝影與電腦化時代攝影的本質體系。透過這一個體系希望可以順理成章的從傳統攝影本質超越到數位攝影本質,建立創作構思系統,使得攝影創作可以五花八門的活絡起來,而建立起一個後現代攝影藝術創作的領域,使得不論是攝影創作或是理論欣賞方面都能在此架構下合理發展。

    《複製真實—後現代攝影創作構思系統論述與實踐》一書中原來歸納出的傳統攝影本質有(一)無法無中生有、(二) 全部照單全收,盡收眼底、(三) 拍攝過程中造成不連續性、(四)攝影具有複製能力(五)攝影並非再生而是轉形。而電腦化時代的數位攝影則完全相反於此,它是(一)可以不照單全收,不接受影像固有的限制、(二)可以無中生有、(三)成像過程前後具連續性、(四)它是一種主觀的影像創造。

    電腦化時代的攝影本質中,我們認為它可以無中生有,不只進行影像處理的修改,甚至完全透過電腦繪圖技術產生影像,不須任何影像材料就能建構影像,就好像電影侏儸紀公園裡生動的恐龍,可以不用拍攝實物而創造出和真實的物品一模一樣的質感光影,而且它的景物動態安排是攝影機所無法拍攝到的。在這裡電腦影像處理的過程中,可以超乎攝影的限制而自己創造影像。也因此從傳統攝影本質出發,再配合前面我們定義的數位時代攝影的範圍裡,直接數位攝影、影像處理、電腦繪圖這三項,我幾乎可以建立起一個相當完整而豐富的攝影創作領域。但是巴特說「攝影是魔術而非藝術」,讓我們面對「明理的」或「瘋狂的」兩難。從巴特的角度看,攝影似乎應該回到它最初始的面貌,放棄那些社會政治的解釋。如果是如此,則攝影(巴特式的攝影)就應該保留在傳統攝影本質的領域,而脫離了影像合成與電腦繪圖的結合,完成了它獨特的一個意義系統。接著影像合成與電腦繪圖是不是也就必須以各自的獨特的意義體系來運作?所以經過巴特的《明室》來看數位攝影,到頭來反而變成完全的解構而各自為政,以建立起獨自的美學領域。
另一種影像敘事

約翰.伯格 與 尚.摩爾 合著,張世倫譯

觀察眾多從事影像報導的攝影者會發現,當他們對於攝影投入到達某一種境界時,總是有著那麼一種矜持,一種不巧取豪奪的氣度,一種以人為本而不是追求名利的操作。尚.摩爾以平實而人性的口語以照片搭配文字,道出攝影者與被攝者間存在著權力的落差。攝影者以相機攝取辛苦在市集等候賣牲畜的小販卻一毛錢也不用付。在印尼從雅加達到萬隆鐵道兩旁貧窮蔓延,火車緩步時眾多乞討的孩童追跑數百公尺,車內旅客閒談視若無睹,沒有人施捨他們東西。面對如此衝突慫恿的題材尚.摩爾自己說:「假如你是一個攝影家,卻不試圖去拍攝讓自己著魔的對象,那又怎能從這種情境中解放出來?」令人著魔的攝影題材就在眼前,而可以不舉起相機巧取豪奪一翻的攝影者實在很少,尚.摩爾在「無法被拍攝的主題」一文中刻畫自己從世界衛生組織報導者轉變為醫院病患時一種對比的心態。的確有人如著魔一般說什麼也要給強按快門一個好理由,即使角色互換相機依然握在手上。不拍的理由很多,但是拍照的藉口更多,然而尚.摩爾就是有著那麼一種令人莞爾一笑的作風。

《另一種影像敘事》由攝影家尚.摩爾與藝評家約翰.伯格共同完成,雖然比蘇珊.宋妲的《論攝影》晚了五年出版,但是對於攝影解讀與賞析卻是充滿實驗性與完整的見解。其簡單明瞭的敘述,可以說相當清楚的闡明了照片表面上曖昧含混的本質。對於蘇珊.宋妲、羅蘭.巴特、班雅明等眾多重量級的攝影論述如果無力一窺究竟,這是一本最一針見血進入核心的好書。尤其事隔半世紀才有中文譯本依然令人感覺其震懾力道。

照片意義的探索是所有攝影論述的重點,但是其他的書都沒有像作者一樣給我們那麼深刻有趣的感受。給出一張照片由各行業的人來說出其中的意義這是一個多麼深刻有趣的遊戲,當然也是一個中肯的實驗。其結果相當令人驚訝,五張照片幾乎沒有人說出其中真正的情況,由此可以清楚的看出,影像的意義很少是自給自足而不證自明的。影像的攝取在時間上是斷裂的片段,在空間上也是經過格放裁切,而在觀者個人文化背景天壤之別的解讀下更是讓照片的意義曖昧游離,我們幾乎無法清楚的從影像的外表透析其意義。文中一張照片是小女孩坐在草地上以雙手抱住洋娃娃的眼鼻,背景石牆上盤根錯節的藤蔓襯托出一種古怪氣氛。大部分的人都說她是張大嘴巴在哭泣,其結果是她假裝張口要咬其親密的玩偶。

《另一種影像敘事》其最大的企圖應該是兩位作者認為,既使照片意義難明,但是透過一連串照片的呈現,依然可以採用屬於影像的語言闡明一個生活的生命經驗。這一個理想是所有影像工作者的理想,作者當時認為如此,在攝影發明之初是如此,在攝影發展的未來更是如此。
*各科作業都會在開學前幾堂課宣布,同學必須依照作業規定時間繳交。不按規定交作業,不保證可以過關。
*基本上我的課都希望同學得到高分,但是依然每學期都會有同學被當掉,那是因為太晚交作業。
*例如96上學期,本來遲交依然有機會補救,但是電腦教室有補課,加上系辦公室裝潢整修,所以雪上加霜我無法取得補交的作業,被當掉不冤枉。
*以前有一個同學以為作業有交就沒事,結果開學要來繳交學費,發現根本就已經被退學。
*@@color(blue):所以希望神經大條的同學,謹記在心。@@
*很多同學喜歡故意遲交作業,拖延作業,以為反正最後我有交作業就好,其實遲交分數是比較低的。@@color(orange):不要太早交,也不要太晚交,說交的時候交,最好。@@
否定的美學 - 畢業專刊文
    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哲學理論是從社會一體化與藝術反一體化的角度來思考美學問題。美學、藝術、文化的問題成為其社會批判理論的中心問題之一。楊小濱所著的「否定的美學」一書中說,他們所有的藝術理論都建立在這樣的一個問題的基礎上:即藝術如何體現它的社會批判的姿態,如何成為解放意識,否定社會壓抑的意識。文化批判作為社會批判理論的重要部份,把發達工業社會的文化體制看作是壓抑人、操縱人、欺騙人的社會鐐銬。資本主義文化工業越讓人覺得「自由」地擁有,人就越喪失自由。所以法蘭克福學派對於資產階級文化,尤其是大眾文化的批判,是它的社會批判理論具體的政治實踐。

    從法蘭克福學派的觀點看則發現藝術的本質是反叛,一種站在反對立場時時督促、提醒普羅大眾,時代再怎麼進步、民主、科學、理性依然存在著某種社會疾病與矛盾。藝術絕對不應當服務於主流權力控制階層,包括商業廣告的刺激消費、流行歌曲的心靈麻醉、流行文化與消費時尚的逃避式的心靈解脫、短小輕薄的言情小說、連續劇、綜藝節目、主流媒體等等弱智似的愚民效果,都是現代社會異化人們心靈的助然物。對於主流體制、權力控制中心的愚民政策、單一價值體系應該透過藝術的良心批判,以達到真正多元的價值認定。如果這個社會無法珍重的包容批判立場,則真正的理想社會就無法到來。

    我們看蔡佩諭、陳世顏同學的作品的確充滿著社會關懷與批判的觀點,歷屆與這一次世新同學的畢業展類似的報導性質的作品也很多。但是相同的影像看多了是否會有一些陳腔濫調、無病呻吟、或是無法擊中資本主義社會病態的要害之感。我們不是說社會上這一些揭發社會黑暗面的報導攝影缺乏深刻的描寫與刻畫,其實問題是出在藝術的形式上。

    楊小濱說:「在法蘭克福學派那裡,作品的社會性不在於它作為某種超驗性的載體,而在於它自律的形式所蘊涵的同社會統治體系或現實的意識形態之間的張力。也就是說,藝術作品的社會意味是作品形式本身所存在的批判能量,而不應是任何外在於這個形式客體的主體所賦予或強加的認觀念」。如此一來真正的藝術在形式上的批判性反而超越了其內容的批判性。法蘭克福學派大將馬庫色說:「藝術不能表達革命,它只能通過另一種媒質,即另一種美學形式來招喚革命」,因此創作形式的創新與反叛反而是藝術的社會批判力的所在。

    如果以這一種觀點我們再來看歷屆與這一次世新畢業展的作品,則那一些大膽突破傳統形式,以一種大逆不道的創作形式來展現攝影藝術創作的學生作品,似乎才真正符合法蘭克福學派反美學理論,走在時代尖端以犧牲者、批判者的角色點醒世人。但是身為一個普羅大眾觀賞者、一個社會的一員、一個展出單位的指導老師、一個教學體系主流價值的一員的我,如何來觀看與判斷每年世新攝影組畢業展的厲害得失,成為一個相當有趣的難題。因為這牽涉到學生畢業展到底是成果展亦或是創作展?學生創作的意願與目的有多高?世新大學平面傳播科技系攝影組的發展走向是技術或是藝術的定位?甚至台灣藝術市場與藝術發展的面向問題都是必須要考慮的。從後現代解構主義的觀點看,作品的是非對錯完全要循著文本的前後脈絡來下結論,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因此在很多大前提都還無法確定的情況下,斷然的取捨出一個觀看的文本脈絡自然是不值一提的。
    
商業攝影:
http://www.dirklambrechts.com/
http://web.showcase.com/flipthrough.asp?details=1&magtype=2&media=4&page=3

大廣告公司:
http://www.juxtinteractive.com/
http://www.feelgoodanyway.com/index.html
http://www.group94.com/#/website/work

影像銀行:http://www.gettyimages.com/Home.aspx
設計風格無法一時自我出現,那麼模仿學習是最快的方法。多看多想多學多抄,無所謂,因為一開始先做出一個樣子最為重要。要學習就要學習好風格、好格調。

接著自己覺得可以在進一步時,就多做改變。擺脫模仿呈現自我,但是還是要有好格調。
! Images
Edit this page to see how it's done.
[img[http://img110.echo.cx/img110/139/gorilla8nw.jpg]]
----
!Tables
|!th1111111111|!th2222222222|
|&gt;| colspan |
| rowspan |left|
|~| right|
|colored| center |
|caption|c

For a complex table example, see PeriodicTable.

! Horizontal Rules
You can divide a page into
----
sections by typing four dashes on a line by themselves.只要打四條線
*隨身攜帶筆記本與相機記錄自己的發現
*全神沈浸在設計之中
*經常與其他設計者溝通交流
*探討設計以外的領域,嘗試新鮮事
*聽音樂、演講、論壇、看歌劇、電影、博物館、畫廊
*到戶外走走、散步、運動
*和家人朋友聚聚
外系課程同學注意:
*所有作業都必須交齊。
*第十七週12月29日週一(單週)考試。
範圍:杜象、達蓋爾、塔柏特、自然攝影、藝術攝影、畫意派。
#圖書館是一個學校的靈魂、重心。一個學校要有好的老師、學生,還有圖書館。
#是新的圖書館相當好,攝影的書籍相當的多,比央圖還要多。因為我本人每年都採購二十萬元以上的攝影與設計書籍。
#圖書館的雜誌也特別多,相當精彩,在國外花錢有不容易買。
#學任何東西都是要多看多學,圖書館就是提供這一項服務。
#建議你每週都到圖書館借一本書,多年下來積沙成塔,必然有成。
#千萬不要到圖書館看漫畫,這是一種弱智的行為。除非你研究漫畫。
David Hockney 作品拍攝技法:
一、長鏡頭。可以定義小畫面。很像小小筆尖一樣,作畫。廣角鏡頭則相反。
二、依著地面或天花板的方格線,可以做出很好的練習。試著還原這一些格線的空間感。
三、如果站在原點,以九宮格(3x3, 5x5, 8x8)的分割方式拍攝,隨著格線延伸邊緣部份圖檔應該要轉彎。就會出現魚眼。
四、如果圖檔之間懸接合理,則就會出現比較理性的空間。懸接之間如果出現困難,也可以將個別圖檔作透明呈現,如此畫面會顯得合理許多。
五、另一種處理方式是拍攝時前進或後退,或是旋轉鏡頭,如此圖檔懸接上產生複雜化,容易產生非常感性的空間畫面。
六、這樣的技巧容易創作出視覺變化,但是如果內容單調乏味則無趣。因此重點在於拍攝內容必須有很好的主題。例如:建築新穎、室內空間新潮、人物有趣、事物新奇等。
七、繳交作品大小約2000x2000 pixel的jpg檔,大約10MG即可。
#學好英文有百利而無一害。收集資料、了解環境、就學就業、出國旅遊等等。
#現在生活競爭力必須要有英文能力。我學藝術但是可以做電腦影像多媒體,why?
#學英文要生活化,如果沒有那個環境,死背是沒有用的。
#多聽英文電台,電視。交外國朋友。
#學會英文資訊早十年。
#學好英文薪水比較高。
#
!章光和學校在這裡http://sites.google.com/site/khvschool/Home
!!!!@@color(#9933ff):章老師各項教學課程已經移至@@章光和學校
*[[各項作業基本注意事項]]
*[[上課注意事項]]
*[[課程安排與規劃]]
*[[Presentation]]
*[[平面設計點線面作品範例|http://www.flickr.com/photos/khv/]]
*http://ffffound.com/ 視覺的饗宴.個人視覺測試
*[[教學心得]]
*[[以前課程]]
2008攝影藝術人像作業(http://2008fotop.ning.com/  )
2008攝影視覺創意展覽(http://myfotoart.ning.com )
2009圖傳實習專業應用-圖傳系實習與專業應用學習網站(http://2009dofoto.ning.com/ )
2009(外系)電腦影像處理課程教學應用互動網路(http://2009image.ning.com )
2009(本系)電腦影像處理課程教學應用互動網路(http://2009images.ning.com )
----

@@color(ff6633):*引發與啟蒙一個設計案@@
@@color(ff6600):*決定設計案的主要目標@@
@@color(ff6600):*在設計案中尋找回饋@@
@@color(ff6600):*尊重設計師的專業@@
@@color(ff6600):*說明對設計案的期待與回應@@
@@color(ff6600):*建議期望的設計案風格@@
@@color(ff6600):*提供設計預算資訊@@
@@color(ff6600):*主動參與整個設計案過程@@
@@color(ff6600):*核准設計案@@
各位同學將來要多:
#多交朋友
#[[學好英文]]
#學習與現實並用,例如當藝術家就要當賺錢的藝術家,而不是孤芳自賞的藝術家
#打工與實習要當成一種生活與技藝的學習,而不是為了賺錢
#盡量接觸大環境,而不是待在小圈圈
#學習過程要全身投入,注意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
對時間觀念的挑戰
論章光和 89年博物館系列作品

      攝影一直是和時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它記錄時間,令時間存在。但是時間在照片上存在是片面的,它記錄某時某刻時間的切片。那個片段記遙遠又真實,既模糊又難以否認。時間就是那麼莫名其妙的被筐在照片裡。     我的作品是向另一種時間挑戰、向攝影的本質挑戰、向攝影的存在挑戰。人們不太注意眼前的東西,以為攝影可以替代一切、製造一切,攝影就像是自然的替身一般,備受人們信服。但是其實攝影在本質上是有其弱點的。為了令觀眾正視此點,我的觀念性作品故意不將攝影作品完全定影,如此隨著時間的變化,作品會越來越昏暗。如此作品有如人的生命一般,會隨著時光而消失。人是不會珍惜自己的生命的,只有當生命即將消失時。人是不會去正視攝影上的本質問題的,如果只有存在而沒有消失。有誰會去買一件幾年後即將消逝的作品呢?這件作品的存在是一個觀念,而不是這件作品本身。     

百年相紙的觀念是一個有趣的迷思。大家都希望記錄的影像可以長傳久遠,可以在時間上與空間上淵遠流長,讓記憶可以永不抹滅。但是攝影本身所記錄的影像和事實與回憶都有相當大的差距。本質上攝影是創造了另一個真實,而不是複製了事實。因此攝影的記錄是否貼近個人的記憶?是否需要百年不壞?都是值得質疑與顛覆的。經過時間的洗鍊而褪色的照片有一種時光久遠的回憶感,是不是反而更加有一種貼切感呢?

     其實在我的作品中我留下了很多可以與時空之外的觀眾對談的空間。作品中充滿了太多的偶然。我不經意的任其在任何時空下和其環境做各式各樣的接觸與變化。因此作品上可以常見的有針孔(釘在牆上觀看),顏料、膠帶的貼痕,筆的記錄。甚至是自動的繼續曝光變黑。將來的觀眾自然可以在他們的時空與之對話。例如:論判我的觀念與做法、或是任其銷毀。  

89年博物館系列作品對時間的探討  

一、另一段時間的延續     

對攝影家布列松的決定性的瞬間而言,攝影是瞬間動作巧妙的安排。在幾百分之一秒內凝固並總結了一個故事,而把整個事件推到最高潮的一霎那間。博物館系列作品雖然也強調動作的戲劇性,卻是反其道而行。我採用了繪畫性的洗相方法,結果延續了一個早已固定不動的姿勢,把博物館櫥櫃裡不會移動的標本,描寫成在幻想空間中活動的事件。因為我一直覺得那一些標本在櫥櫃中自成一個小宇宙,每天演著他們的劇情。

二、延長創作過程     

    對我而言攝影不只是光線在底片的記錄,它應該是洗相過程的加入。攝影不應該只是獵取鏡頭前的一切,它更應該是延伸到鏡頭獵取不到的事物以外的地方。     
    博物館系列作品創作方式最戲劇性的變化是在洗相的那一段時間裡。我把顯影與定影的藥水當顏料,用海棉當彩筆,在相紙上渲染洗滌。在顯現影像的短暫時刻中即興的塗塗改改。因此同一張底片在每一次洗相的結果都不一樣。如此洗相使得畫面常出現如抽象表現主義的筆觸與潑點,或是水墨的渲染效果,增加了攝影的戲劇性與繪畫性。 

三、永恆的終結

     攝影紀錄時間,令時間存在。但是時間在照片上存在是片面的,它記錄某時某刻時間的切片。那個片段既遙遠又真實,既模糊又難以否認。時間就是那麼莫名其妙的被筐在照片裡。攝影本身所記錄的和事實與回憶會有相當的差距。本質上攝影是創造了另一個真實,而不是複製了事實。

     我的作品是向攝影的時間挑戰、向攝影的本質挑戰、向攝影的存在挑戰。人們不太注意眼前的東西,以為攝影可以替代一切、製造一切,攝影就像是自然的替身一般,備受人們信服。但是其實攝影在本質上是有其弱點的。為了令觀眾正視此點,我的觀念性作品故意不將攝影作品完全定影,如此隨著時間的變化,作品會越來越昏暗。如此作品有如人的生命一般,會隨著時光成長變化。人只有當生命即將消失時才會珍惜自己的生命。人也不會去正視攝影本質上的問題,如果影像只有存在而沒有消失。

     其實在我的作品中我留下了很多可以與時空之外的觀眾對談的空間。作品中充滿了太多的偶然。我不經意的任其在任何時空下和其環境做各式各樣的接觸與變化。因此作品上可以常見的有針孔(釘在牆上觀看),顏料、膠帶的貼痕,筆的記錄。甚至是自動的繼續曝光變黑。
重要展出
1989年   紐約   Washington Square East Gallery
1989年   新竹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攝影、電腦繪製、錄影帶”個展
1990年   韓國   浦山雙年展
1992年   韓國   漢城市立美術館 韓國攝影的水平展
1992年   台北   藝術博覽會主題展
1993年   台北   誠品 六人展
1993年   日本   福井縣第五屆 雙年展
1994年   香港   兩岸三地“中、港、台、當代攝影”聯展
1994年   台北   阿普藝廊“真假攝影”聯展
1995年   日本  “沖繩國際攝影研討會”聯展
1995年   香港   香港藝術中心聯展
1995年   台北   台北攝影藝廊聯展
1996年   台北   獲台北市立美術館攝影作品永久館藏
1999年   台中   台灣省立美術館攝影作品永久館藏
2000年   台北   攝影作品參與國際佳士得拍賣公司台灣春拍
2000年   台北   第十屆國際人工真實會議(ICAT2000)作品參與
2000年   台北   2000台北國際攝影節(從傳統攝影到數位影像)展出
2003年   台北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家畫廊) 展出2003.....兩岸攝影名家聯展 
2003年   台南   台南市攝影文化會館展出2003-兩岸攝影名家聯展 
2003年   台中   台中縣立港區藝術中心館展出2003.....兩岸攝影名家聯展
2004年   台北   台北國際視覺藝術中心”數位人體美學”個展
2005年   高雄   高雄市立美術館攝影作品永久館藏
2005年   台中   台灣省立美術館攝影作品永久館藏
2005年   山西   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
2006年   北京   中國美術館展出「彼岸,看見—台灣攝影二十家1928-2006」攝影大展
2006年   上海   上海圖書館「彼岸,看見—台灣攝影二十家1928-2006」攝影大展
2008年   山西   山西平遙國際攝影展http://picasaweb.google.com.tw/khv1958/aawAAI#
2009年   台北  TIVAC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台灣牛」聯展
2009年   台北  2009年台北平遙攝影文化交流展。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經典作品及台灣參展攝影家作品邀請。

巴山夜雨型的拍照動機
    以上幾點是巴特的特殊觀點,可以說這樣的觀點大概只能適合閱讀一般傳統的家庭照片,而對於觀察與解讀現代藝術創作則根本無法適用。許綺玲在《糖衣與木乃伊》一書中以現象學式的分析,歸納出所謂「巴山夜雨」的拍照動機,我覺得相當符合巴特的觀念,而且對於後續的思辯相當重要,所以在此特別提出。

    許綺玲以很長的篇幅分析一般人拍照時,「就在那短暫瞬間,從拍照的此刻出發,預想來日被拍者分在兩地看照片的景象,而這個預想中的未來隨即又變成了過去,變成相對於更遙遠未來的過去」,可能將來兩人碰面,又回想起他人不在場的那些時日、拍照那一天或是分離之前。總之在拍照的當時一般人已經想到過去、現在、未來、未來的過去等等相當複雜的時空因素,而將心理的期望寄託在這一張小小的相紙裡。透過這小小的影像,照片象徵著對時間的主動掌握,它提供一種超越時間經驗的永恆,人們拿它來對抗歷史對他們的摧殘。

    這樣的心情許綺玲以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來做一個對照。「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蠋,卻話巴山夜雨時。」就在此時此刻,詩人已經想到何時可以再相聚的時候,回想起當時巴山夜雨的一夜。這裡許綺玲最後說,詩人可以在文字裡表現他的心情與時空想像,但是攝影卻是無法捕捉拍照時的時空想像,所以她說攝影囿於迎對此時此刻的影像,欠缺反身自辯的能力,最後只有借助語言來追溯。也就是說,文學可以在此時此地寄望或是回溯時空的變化,但是攝影卻像是巴特所說的「它絕對獨特,偶然至上,沉濁無光,不吭不響,像愚蠢不移的畜生。」攝影像是重複著自己所說的話一般,一支煙斗總是一支煙斗,無法給你更多的東西。

    就是因為它無法給你更多的東西,所以巴特說攝影就是非辯證的。在《明室》的三十七節談到電影是一種流動的影像,雖然電影也要有一個指稱對象,這個指稱對象雖然說明了「此曾在」,但是電影活動的影像持續不斷的流逝,所以指稱對象會開溜。所以巴特認為它不會像攝影一樣如幽靈般的纏著他。就是這一種幽靈般的特質,顯現一種惆悵性,所以巴特說攝影沒有未來,沒有前瞻性,因為它固定不動,影像從複現退返回顧。這也是它令人發狂的原因。

    他用看到母親小時候的照片為例,再一次的強調出,照片無法給他任何母親的回憶那是一種傷痛。「我無法轉化我的憂傷,我無法撇開視線,沒有任何修養能幫助我,抒發我從影像絕境裡全然感受到的痛苦。」所以他說攝影正如變質的戲劇,死亡在其中無法「自我欣賞」,自我反照,自我內化,也因此沒有陶冶性情,滌化心靈的作用,是一種非辯證的狀況。   
巴特的幾個觀點
    這個「明理的」與「瘋狂的」兩條路線,可以讓我們清楚的看到,攝影在我們生活與世俗裡如何的被利用與誤用。巴特對於觀看照片的確有他獨到的見解與特色,例如偶然、奇遇、驚奇這一些有關攝影畫面的探討,很明顯的可以看出他對於何種照片的喜好與厭惡。同時巴特也因為接觸日本的俳句而將攝影與俳句詩做了深入的比喻。我們將簡單的介紹一下巴特的這些觀點,以便在文章最後與數位攝影做更深入的比較。

偶然、奇遇
    巴特說「假使真有一張照片引起我濃厚的興趣,我渴望這張照片裡是什麼令我傾倒。」他認為最準確的字眼是「奇遇」。這一張碰上了我,那一張沒碰上我。這完全是一種以自己的慾望與憂傷來觀看照片。巴特說「身為觀看者,我對攝影只有情感方面的興趣;我希望探討這個現象,不以問題(論題)討論之,而以傷口看待之:我看見,我感覺,故我注意,我觀察,我思考。」就是因為以個人情感來看照片,將那感動的部分看成為刺痛的傷口,所以可能會在「鬱悶的荒漠裡,忽然有張照片迎著我來,它使我充滿活力,我為它注入生命。……相片本身雖未因此變得栩栩如生,卻使我生氣勃勃,而這正是奇遇使然。」

    在現象學裡面我們對於事物的觀看以「面」呈現,而「面」的空間移動是「面相」,每一個面可以有恨多種相對我們呈現。而「面相」在時間上的呈現就稱為「輪廓」。輪廓是以時間上瞬時的呈現,它是無法被許多觀看者看到的面相或是場景。除非我們一起觀看,否則我所經驗的輪廓是不同於你所經驗的輪廓。一個輪廓是私己的、主體的,輪廓甚至是依賴於我當時的性情與我當時的感覺器官的狀態於定;生病或頭暈所感覺的輪廓是晃動不穩定的。這一種輪廓的主體性引用到巴特的攝影觀察幾乎就是偶然與奇遇的來源,甚至我們可以更進一步說巴特的「刺點」說法中,認為每一次的觀看照片會有不同的刺點,也是肇因於此。

    偶然的奇遇一張照片,而能使觀看者生命充滿活力這是何等的感性。然而站在拍攝者的立場,其實攝影本身就是一種奇遇。從拍照的動作來看,我們選擇中等,而且比較不會使影像在運動中模糊的速度1/125 秒,來拍攝一個事件,則每秒應有的決定快瞬間的可能性就有125 個。在短短的一秒鐘裡,攝影者如何決定從此125個時間片斷中,(按下快門)選取一張做為事件的總結,其實是相當可疑的,更不要說其他長時間的連續事件了。在外物不斷的變換之中,攝影者所截取的一片影像,就好像在時光的洪流裡,用一個小瓢去取水一樣,只能算是抽樣,而且它充滿著千變萬化的未知數。如果我們再進一步質疑拍攝的角度與事件發生的時機,則就更是覺得攝影本身就是一種奇遇。為了要闡述這一種拍攝角度與事件發生的奇遇性,伊芙松尼曼(Eve Sonneman)以兩張照片同時展出的形式來創作。透過巴特「此曾在」的觀念,攝影給人一種觀看者與照片裡的主體同在的想像,但同時我們知道我們並沒有在照片裡,而且照片裡的主體也已經不是如在拍照的當初那樣。這個同時記錄「存在」與「不在」的矛盾,從伊芙松尼曼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來。他以並排的兩張照片有如麥布里基(Eadweard Muybridge)與杜安麥可或是其他攝影小說般,開啟了一個動態的連續性,但是卻沒有繼續下去。我們卡在兩張照片間前後搖擺不定,從邏輯上時間的期待轉變為空間的動態。但是它們依然靜止,這樣並比的照片令人懷疑攝影誇大的闡述性(例如西洋藝術史課程以兩張幻燈片作比較或是廣告商以不同照片作比較)。最後我們只能盡量在其中尋找些微的差異或相似,但是很少值得一提。這種在教室或商業上失落的經驗使得我們轉而不去觀察照片裡有什麼,而是照片裡沒有什麼。我們觀察拍照前、拍照後與兩張照片拍照之間所「不在」的部份。這兩張最像照片的照片(它們敘述時間、空間、主體與攝影者的位置)變的不像照片。這個主體的不連續性無法給人一種存在於攝影機的位置與照片裡的主體同在的想像,而引來「不在」的結果。

    布列松1933年拍攝的作品Alicante, Spain顯現的就是一件相當奇遇的景象。街上(從背景的牆上觀察)有兩男(似有女性氣質)一女在做髮型的理容,三個人都看著鏡頭,中間那個男性正幫右邊的男性整理頭髮,兩個人四隻手正環繞成為一個視覺的構圖循環。而背後一位頭戴三角帽子狀似吉普賽的胖女人右手拿了一隻修指甲刀,正想繞過中間的男性,幫右邊的男性修飾他的右手,而她的左手似乎又摸著中間那人的頭。一切是那麼的沒有道理,但是又是那麼的巧合。三個人的手完全相連,糾結在一起形成一個七手八腳的組合,一個不可思議的互動巧合。布列松一向以攝影決定性瞬間的快門掌握著稱。在西班牙陋巷偶然奇遇這一幕詭異充滿異國風味的攝影景象,透過三人的眼神,表露出攝影鏡頭奇遇此世界的特性。

驚奇
    人是有一種偷窺的潛在意識,因此對於驚奇或是特殊的景象總是特別好奇。喜歡揭人隱私,表現奇特,謠傳八卦這一種習性被用在攝影之上就成了巴特所謂的驚奇。巴特認為攝影為了驚人而拍攝受人注目的事物,久而久之,反而不驚人的照片就不再是照片一般,令他相當懷疑。這種有如特技表演的攝影作為就是要製作一些相當聳動的特殊影像,當然是被巴特所詬病。

    這樣的照片有五種,一是「稀罕」,如畸形人、三個乳房的女人。二是重現正常人無法掌握之連續動作中的剎那姿態,名之為「歷史畫作中的意志體現」,例如火災時拍攝人從窗口跳出的鏡頭。三是「壯舉」即是技術上的偉大成就,如以百萬分之一秒的速度拍攝一滴牛奶滴下來的過程。因為從現象學的觀點看,這是人所無法理解的。四是玩弄攝影技巧,如重複曝光或是對各種技術缺陷的刻意發揮。這一些是藝術上的顛覆,但是卻無法在攝影上說服巴特。五是匠心獨具的奇想,透過攝影者刻意的安排出令人感覺的很自然的景象。例如穿著滑雪裝的伊斯蘭王族,像是優秀的攝影記者發揮天份,掌握良機的突襲才捕捉到一般。

    巴特本身是不拍照的,所以從他的觀察自然不喜歡這種驚奇的影像。但是攝影本身就有一種技術上的奇遇現象,所以有一些攝影者在影像內容上去追求詭異或離奇,但是也有從光圈、快門、鏡頭等特殊境界製作出人們眼睛感覺奇特的影像。所以才會使得攝影者起初是要拍一些驚人的影像,結果最後反而是宣稱東西拍了之後便是引人注目。「東岸第一快槍」蓋瑞.溫格蘭(Garry Winogrand)的「拍了之後才知道」就是一個好例子。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按下快們的一霎那是如何,除非照片沖印出來。溫格蘭就是以此論點創作出幽默風趣、突兀好奇的街頭報導影像。因為很多事情在人們的眼中是一幕稀鬆平常的景觀,但是經過攝影者的取景方向、鏡頭的變化就會使得景象驚奇起來。有時候甚至隨意按快門都有一種特殊片段趣味,這就是溫格蘭的做法。

     但是這一種拍拍看才知道,或是透過隨機擷取片段以製作驚奇的做法,當然是在數位影像時代之前的傳統攝影論調,現在有了數位相機之後,已經大有不同,因為數位相機可以即拍即看,機背上的LCD螢幕快速的提供了影像的成品樣貌。雖然依舊要多拍一些影像,以擷取驚奇的片段,但是數位攝影機可以馬上觀看其驚奇的收穫如何,這一點完全解構了傳統銀鹽攝影的暗房神祕性,馬上拍馬上看得到,可以修改,可以補救,可以反覆思索如何馬上製作驚奇,而不是等待漫長暗房的神祕結果。所以數位攝影更變本加利的使得攝影者更有信心與能力,增加製作驚奇影像的成功率。

    如果說驚奇的照片完全無法打動巴特的心,那數位電腦影像合成那種過度製作的畫面必定是更加令他無法理解的影像。所以數位影像合成的照片自然是被巴特屏除在攝影的範圍之外。

俳句詩
    日本人自豪的俳句詩是最小巧的格律詩,只有十七個音節(五、七、五)卻濃縮了整個天地景象。許綺玲翻譯《明室》,對於巴特有特別的研究,在其著作《糖衣與木乃伊》中說,俳句詩人期待事情,等待奇遇,像是玩相機的攝影者。巴特說俳句不斷在切割、分化,把人間大自然變成無序的小片段。這又像是攝影本質裡的恆河沙數理論,一切都在奇遇與未知之中。

    詩人的靈感千里一瞬,就在洞見觀瞻之間。真理一但顯現就立刻捕捉表達,不過和攝影者一樣,靈感肯定的一切為寫而寫,不帶任何價值判斷。這一點和一般攝影要多拍(包圍曝光等)的理論似乎有一些相違背。這裡是要拍的精緻,拍的精確,要有決定性的判斷力,能掌握到精采的一瞬間。有如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創作,除了姿勢與動作之外就是要有一種判斷力,這使得攝影又回到靈機一刻這種神秘性的地步。所以巴特應該會喜歡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決定性瞬間的判斷力,而不會喜歡羅伯.法蘭克(Robert Frank)或是蓋瑞.溫格蘭這種反決定性瞬間的作品。所謂反決定性瞬間就是他們的鏡頭更為隨機隨性,更為偶發性,讓鏡頭自己去製作不同於人們視覺的影像。或許老傳統或是老攝影家他們使用老相機在操作上需要長久的時間醞釀,因此比較會思考與等待。與美國的攝影之父史帝格里茲同為直接攝影的中流砥柱與鼓吹者的攝影家愛德華.威斯頓(Edward Weston)說:「在運用照相機原理時,思想與行為是一致的,因而一個想法的形成與執行可能是幾乎同時發生的。攝影者事前在心中醞釀的圖像,在他獲致最明晰的了解與最強烈的情緒感應的一瞬間,會像透過照相機觀看一般地浮現在眼前,而被他拍攝下來」。其實大師級的攝影者都會有這樣的紀律與明訓,或許是因為整個拍攝過程已經存乎一心,而包圍曝光這一種安全性的操作不但浪費底片,也失去一種庖刀解牛的專業風範,因此威斯頓的這一番話是最能傳達出巴特心目中以俳句詩作為拍攝照片的原則。

    巴特說照片是不可發展的(Develop),它已失去了時間變化的可能(所以期待鏡頭外的盲域,像電影一樣的活起來)。而俳句也根本否定了「發展」(沒有推論也無須結論),重要的是第一印象,反描述反延展反深入反擴充。讓一切都留在表面,把真理當作是沒有深度的,如鏡子 一般,一切都反映在外。巴特說俳句與攝影都不會教人「作夢」。這一番話其實就是要說明,攝影的影像裡的意涵全部都在表面上,觀者無需做太多的聯想與穿鑿附會。巴特這樣說是為了拒絕以社會的、政治的、或是文化的觀點來看攝影。所以這裡又再一次的以俳句詩的觀念反對以「明理的」觀念來看照片。
巴特的珍貴影像物件
對大部份的人來說,攝影是有關記憶、美好的回憶、親人的留念、甚至是緬懷、標榜、褒揚等等相當個人情感的記錄。技術上來說,它是有關於在一張薄薄的相紙上,以物理光學與化學方式將相機前的景物擬真似的記錄下來。如此相片成為了一件珍貴的物件,此物件乘載著從外在現實世界所透露出來的訊息,它無可取代的保留了鏡頭前當下的情景。約翰.柏格(John Berger)說:「攝影和其他的視覺影像不同之處在於,相片不是對主體的一種描寫、模仿或詮釋,而是它所留下的痕跡。任何一種油畫或素描,不管它是如何的寫實,都無法像照片一樣屬於它的主體」。這裡特別將攝影與繪畫區隔出來,完全強調出對於攝影的審慎與尊重,而不將它看成是一般的複製而已,因為這一物件所必須依賴用以記錄的光源正是由主體本身散發出來。而擁有這一影像就像是擁有影像裡的人或物一樣的親切、貼近、真實。蘇珊.宋妲說:「一張相片不只是一種影像(就如同油畫是一種影像一樣),也是對真實生活的一種詮釋;它同時也是一種痕跡,就像將現實用型板印刷下來,像腳印或是人死後所翻製的面型 (death mask)」。

從光學與化學的原理來看,照片裡珍貴的人或物的影像痕跡,正是從現實生活中慢慢散發出去的光線,一道從恆久恆久以前穿梭在宇宙時光中的痕跡。只是如果沒有被攝影機拍攝下來,那屬於被攝主體的一道靈光就會消逝在宇宙之中。而我們現在從夜空中所看到的繁星點點,正是恆古以前消逝到我們眼前的一道光,它經過了我們地球,又走向更遙遠的時空。因此親近的人他們雖然已經消逝成為一道道光線,但是留下來的照片卻是他們的痕跡,而且也唯有他們才能構成這痕跡,因此這影像是屬於被攝主體的,而不像畫家的感性創作。

照片雖然給我們回憶,但是拍照的過程卻也給我們帶來問題。羅蘭.巴特在「明室」裡說:「對社會而言,存在須靠「擁有」而成立。攝影將主體變作客體,變作物體,甚至可說,變作博物館藏的物品。最早的肖像照在拍攝過程中須強迫被拍主體頂著大太陽,在一玻璃屋中長時不動的擺姿勢曝光;變作物體的經驗不啻忍受外科手術的折磨:當時有人發明了一項工具,名為頭部支撐架,是一種從鏡頭上看不見的義肢假器,用以固定姿勢,支撐身體度過靜止狀態:這個頭部支撐物便是我即將變成雕像的底座,我的想像本質的支柱。」沒錯當活生生的人被靜止固定入照片中之後,接下來的問題是「人」被化作「物」,巴特說的:「攝影肖像為一封閉的眾力之場。四種想像在此交會,相互對峙、相互扭曲。」所謂四種想像是,「我自以為的我,我希望別人以為的我,攝影師眼中的我,還有他藉以展現技藝的我」。當我們面對鏡頭,在這麼複雜的個人角色扮演之下,我們多少都會體會到一種面對鏡頭的不自在感。巴特以被拍者的經驗深刻的體會到,「在此時刻我既非主體亦非客體,我經歷了一次死亡的微縮經驗:我真的變成了幽靈」。有的人天生喜歡拍照,有人天生喜歡被拍,當然也有討厭拍照的人,但是將攝影與死亡相提並論的體會卻是很少,巴特接著說:「當我在這道手術後的產物中發現自己時,看到的是我已完全變成了像,亦即變成了死亡本身。別人——他人——將我從我自身剝奪而去,他們殘暴地把我變作物體,任意處置我,擺佈我,存放入檔案中,準備隨時施用各種狡詐的弄假技倆。」也因為如此巴特總是嘆息攝影無法給他一個符合他意的歸屬,「啊!要是攝影能起碼給我一個中性的、外表體貌的身子,一個不含任何意義的身子!可歎的是,攝影自作聰明,判決我始終得具有某種表情,我的身子永遠找不到其零度。」不管攝影可不可以給我們一個中性的零度,至少我門知道攝影將我們變成影像物件,一件珍貴的物件。
我的設計範例:
http://www.flickr.com/photos/khv/
----
Logo與整體設計:
http://www.graphic-exchange.com/fexellence.htm
http://www.flickr.com/photos/mr_carl/sets/72157604144345854/
http://www.52nord.de/index_02.html
http://logopond.com/gallery/ 最多
新潮設計:
http://www.luvgalz.com/
http://www.stenkat.com/sk3main.html
http://www.123klan.com/
http://zosmo.neuf.fr/hologram/hologram.html
http://www.vectorize.de/index_old.html
http://www.chapter3.net/imperium/
http://www.koadzn.com/menu.html
街頭塗鴉:
http://www.bloodwarsmagazine.com/downloads.html
集結網站:
http://www.ventilate.ca/previous_issues/previous_issues.php
點、線、面:
http://www.unlekker.net/
BOOK設計:
http://www.jiong.com/html/portfolio.html
字體:
http://www.neubauladen.com/
http://bemboszoo.com/
老的設計資料這裡最多:
http://flickr.com/groups/vintage_advertising/
馬賽克插畫:
http://www.flickr.com/photos/tsevis/2979281431/
創意市集:
http://printpattern.blogspot.com/2007_05_01_archive.html
後現代影像閱讀觀點
一、前言
約翰柏格(John Berger)在「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中指出攝影機的發明改變了人們觀看的方式,也隨即反應在觀看繪畫作品上。原來繪畫是內屬於建築的一部份。有時在早期文藝復興時期的教堂裡,人們感覺牆壁上的繪畫是建築的內在生命,它們共同形成建築的記憶。每幅畫的獨特性皆脫離不了它本來所屬的地點。當然繪畫有時是可以流通的,但一幅畫絕不可能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但一幅畫經過攝影的複製後,即破壞了圖像的獨特性,結果改變了圖畫的意義;或更確切的說,圖畫的意義滋長分化成多重意義。攝影的複製影像能力,造成原作的大量進入每個觀眾的生活裡。現在藝術輕易的散播在觀眾眼前,在影像的流通下,藝術的意義即遭分化。複品到處可見,「原作」的意義並不在於它的獨特內容,而在於它獨一無二的存在而已。柏格認為「在圖片複製的時代,繪畫的意義不再附庸於圖像上;繪畫意義變得可流通;也就是說,變成某種資訊,並且如同所有的資訊一般,若不被採用,就是拋置一旁;資訊本身並不帶有特別的權威。一幅畫一經採用,繪畫意義不是遭到修飾,就是全面的竄改」。藝術輕易的散播在觀眾眼前,在影像的流通下,藝術的意義容易遭到分化與竄改。攝影的複製能力使得藝術的獨特性消失了,在此同時真實也一樣會消失殆盡。攝影的傳播與解讀成為我們在此後現代時刻應該加以注意的一個問題。

二、影像傳播方式
經過160年之後攝影最大的貢獻,就是幫助我們如何觀看與思考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係。但是攝影達到這一項歷史性的認知,不是以孤立或只是透過技術的意義而形成的。靜止的攝影影像實際上主要是依靠印刷的文字意義,透過其它圖像設計與科技流程,而流通到全世界,甚至聲音與傳播的系統也都影響著攝影的發展與解讀。一個影像的復現製作系統,它包含在影像的傳播與解讀的另一個大架構裡面,但是它們之間又是相互的影響。
影像最終呈現的媒介其實影響影像最終的意義甚巨,創作者在創作與展出影像時可以慎重考慮此問題,但是作品一旦離開創作者原先構思的呈現方式,就會依照媒體傳播的方式來展現其意義,而進入另一個解讀的運作機制。這也就是所謂「作者已死」的解讀理論。因此進入這個充滿複製、傳播的後現代時刻,勢必難免有一場針鋒相對的影像解讀歧義,而產生不同的詮釋理論。
影像必須透過文字與媒體來傳播,就如約翰泰格(John Tagg)所說:「由於1880年半色調印刷的問世,整個影像製造的市場重新洗牌,半色調印刷至少使得攝影在書籍、雜誌、廣告、尤其是報紙的印刷上更為便宜量產。印刷的影像可以立即搭配文字,而且快速反應日常多變的事件的技術問題也得到解決,所以看完即丟的影像時代已經來臨」。從此以後化學性質的攝影照片相對的就成為稀有物。然而化學流程本身卻變成現代印刷媒體的起始與中心點。從一張化學的照片產生之後到社會的接收與它流通在雜誌、報紙、書等等的過程是相當複雜的。攝影的機械性流程所產生的影像使得現代人生活經驗更為豐富,但這是充分但不是必然的理由。這必須要依賴印刷、設計、電子、電信與攝影的聚合才行。
由於現在數位科技的出現,這個聚合力加倍成長。在文化的生產與接受的循環裡,經過許多技術、社會與政治的步驟,攝影影像與文字的意義在許多觀點裡可以被固定或改變。一但我們面對每天流通的影像,反應出我們體會攝影影像那種科技與社會的複雜性,攝影化學科技與數位影像之間對立的關係就會消失。在此觀點下,如果要平息孤立的攝影化學科技(被認為具有自動、明確、堅實的意義)與混血的數位影像新媒體 (具有開放與多重的意義)之間的對立,在某種程度上不應該強調其技術上的形式,反而要注重影像的文化形式。
媒體的個性是影響攝影影像意義流通的第二要點。從收訊或消費的觀點看,攝影影像從來沒有以單獨隔離的方式出現。它們被安置在其它符號系統裡的前後文脈當中。這些符號系統最主要是書寫的文字、圖像設計與意識形態。就像巴特所言,攝影存在於「複雜並存的訊息」中心裡。例如報紙裡的內文、題目、大標題、版面安排,或甚至於報紙的名稱或出版者自身,都影響著影像的閱讀。同一張照片從保守的版面到激進的報紙,會改變它自己的意義。
除了透過文字以外,言說或是生活口語的文化也使得影像顯現其意義。因為靜止的影像,特別是一般家庭裡的生活快拍照片,實際上就是一個交談、回憶與評論的焦點。攝影在教室裡、演講廳或是公共場合也有教育用途。由於攝影無法單獨出現在媒體,因此除了報紙雜誌之外它也會出現在電影電視之中,如此它不只和文字關係明顯,它和聲音與言說的關係也很重要。雖然真實的情形比想像的更為複雜。但是在此論點上,聲音與影像的科技形式的連結本身,是一個關鍵的重點。班雅明在1936年談論有關攝影與電影指出,事實上攝影要喚起的是視覺影像與人類的聲音語言之間的新關係。在這個層次上讓我們更進一步的想到,攝影結合電腦多媒體的發展不是一個超前衛或是大逆不道的作法,它是有助於影像傳播與解讀的。當我們接近影像、消費影像或解讀影像時,都不是單獨的只有在一個現象範圍內活動,它其實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連鎖反應。

三、解構主義觀點
「本文」(text)在當代符號學和解釋學研究中,超出了語言現象範圍,它可以指任何時空中存在的能指系統,如「音樂本文」、「藝術本文」、「影像本文」。解構主義大師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堅持本文作為一個動態生成過程的不確定性。在他看來,本文是一切,因此蓄藏著解釋的無限可能性。本文有不確定性,它以其符號性與其他本文構成一種不斷運動的參照關係,在無限意義生成活動中滑向意義的無限分延之中。本文的意義產生於與其他本文構成的橫向語境與縱向替補中。本文依賴其他本文,又區別於其他本文,它在意義網絡中期待補充與替換。本文是一個永遠超出自身的意義索取過程,最終本文是不存在的,意義是流動的,無窮的。我們無法把握本文的終極意義。德希達的觀點和現今我們消費影像的現象相當吻合,影像透過書籍、雜誌、印刷、電視、電訊、網路的媒介向四方傳播,然後又反射回來,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本文」架構,不只是本文到處流動,連我們的閱讀也是無窮的綿延。
德希達以外延概念,力圖拆解中心結構,顛覆邏各斯中心主義,堅持非時間、非歷史性的符號結構論。他堅決反對解釋學理論,認為通過作品去復原作者的原意既無必要,又不可能,因為作品的意義總是多於作者的意謂,不存在所謂固定不變的原意。本文的解讀是一個本文與本文互為前提、互相參照的過程。本文在閱讀活動中不斷被拆解,並以此拆解的「碎片」進入諸多本文的更大的意義交匯之中,進而發現本文意義的多重性與無限多樣的解釋。當然這樣的論點深具後現代顛覆性的負面意味,正統的解釋學理論自然不能苟同。不過我們可以從圖像(攝影本質)與書寫的研究來進一步的分析影像解讀的問題。

四、圖像的本質
傅拉瑟(Vilem Flusser)在其「攝影的哲學思考」(Towards a Philosophy of Photography)一書中對於文字書寫與影像「再現」的精闢討論表示,影像主客體易位地以自身取代世界而非將世界呈現給人類。
傅拉瑟認為技術性圖像(由機具製作出來的圖像,例如攝影)不易解讀,因為人們視其為理所當然而以為不需解讀,它們的意義似乎已經自動浮現在影像的表面。技術性圖像不同於手工的影像,它自動複製量產,改變了人們對於影像的感知方式。影像似乎和影像的意義存在於同一真實層面上,所以技術性圖像揭示的不再是需要解讀的符號(symbols),而是指陳著世界的徵兆(symptoms)。技術性圖像這種明顯的非符號性,使的觀眾在觀看影像時失去對它的察覺,不把它當成影像而是看向世界的一扇窗。人們信任技術性圖像,就像他們信任自己的眼睛一樣。他們所批評的不是圖像,而是評論其視野(vision),評論「透過圖像所看到」的世界。這點巴特在「明室」中也認為,攝影永遠懷著它的指稱對象,彼此相黏,有如欲望與其欲求對象,有如車窗玻璃與窗外的景象,由於這個獨特的黏附性,想要調整目光對焦於攝影上,分辨出指稱對象與照片,就會有困難。傅拉瑟認為圖像是居於人與世界之間的中介物。人「存在」意即他與世界之間沒有直接的橋樑。圖像是用來將世界譯介成為人們可以觸及和可以想像的東西;圖像將世界引介給人們,但它仍然將自己橫亙在人與世界之間,這意味著圖像破壞人與真實世界的「存在」關係。圖像原本應該是描繪與指引世界的地圖,如今卻變成為銀幕,它不但沒有將世界呈現給人們,反而以自身取代世界而作一次重新的呈現(re-present)。這種圖像破壞人「存在」的程度,最後使的人不再解讀圖像,而是將未經解讀的圖像再往「外在」世界投射。世界變成類似圖像的東西,成為場景和情境的關係,而人活著是為了配合他製作的圖像。
由此而言,攝影影像作為此技術性影像至今最後階段的「再現」對象,它不再是作為真實空間的呈現,反而喧賓奪主成為「再現」的完整呈現。這裡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與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所精彩深入討論的「超真實」(hyperreal)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五、詹明信與布希亞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在「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一書中討論到攝影寫實主義(Photorealism)(是一種模仿相片,沒有筆觸、筆鋒,只有絕對的相似性,而且沒有任何的主觀性和個性的繪畫風格)的極端真實度已經影響到現實生活,而且是後現代主義生活的寫照。「在後現代主義的文化裡,形像也是有著同樣非真實化的效果。儘管形像很忠實的複製出現實,但也正是在這種複製中,形像將現實抽掉了,非真實化了。換句話說,美國社會,作為一個充滿形像的社會,是一個使人感到缺乏現實的社會,在那裡一切都是一種文本。現在人們感到的,不是過去那種可怕的孤獨和焦慮,而是沒有根浮於表面的感覺,沒有真實感」。而這裡的「形像」就是攝影的複製影像。當攝影複製影像時,它不僅瓦解了原作的單一性,而且建構起「形像」,也就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所謂的類像(Simulacrum)。在布希亞的理論裡,「摹本(copy)就是對原作的摹仿,而且永遠被標記為摹本。原作具有真正的價值,是實在,而摹本只是因為想欣賞原畫而請藝人臨摹下來的,因為摹本的價值只是從屬的,而且借著摹本的幫助可獲得現實感,使人知道自己所處的地位。而擬像卻不一樣」。擬像就是那些沒有原本的東西的摹本,它是一種機械性的複製產品。當複製的影像到處充滿在我們的生活四週時,我們就好像被各種擬像包圍,攝影複製複製的影像,就好像我們是置身在鏡廳一般,我們看到的是不真實的幻影。這就是事物非真實化的效果。
1936年班雅明在他的「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論述裡,預言了由於攝影而產生充滿影像的文化現象。他覺得原作的「靈光」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複製品,被印在卡片、海報、絲巾與拼圖遊戲裡,這些美術館的禮品店都有的賣。因為工業技術的大量生產與複製,使得「真品」與「摹本」的區分失去意義,本真性的判斷標準失去立場。但是班雅明的評論可以延伸到藝術範圍之外。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更進一步借用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的「擬像」觀念,提出藝術成為「擬像化」觀點,也就是藝術創造出沒有原作的摹本,原作就此消失,大量生產的商品、印刷、攝影、電影全部的一切都是擬像,原作就是複製,而產品與原作合而為一,因此我們不知道真實從那裡開始。我們的生活裡大量的工業產品、複製影像,都是沒有原作的擬像,我們的生活被擬像化,原作不見了,真實也消失了。
布希亞認為擬像化的空間不只意指著領域、參考式的存在物,它還揭示著一種沒有來源或真相的真實,即是一種超真實(hyperreal)。這裡領域不再先於地圖或不依賴地圖而存在,甚至必須說這地圖是優先於領域而存在。這和傅拉瑟說的,世界變成類似圖像的東西,而人活著是為了配合他製作的圖像,觀念很相似。

六、後現代作品解讀
後現代主義攝影的創作源頭是從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後結構主義而來。後結構主義認為我們的理解只能告訴我們所理解的,無法說出世界的真實情況。作者與其他符號的創作者並不能透過意志控制其意義,相反的,其意義反而被符號本身所顛覆與「解構」。而且也沒有任何方法可以達到任何事物的「終極」意義。德希達說:「沒有任何事物是完整的以符號呈現,相信我可以完全的呈現給你我的所言,將是一個幻想,因為不論如何使用符號,我的意思總是被驅散、分解而不集中。並不是只有我的意思,事實上連我自己也是一樣,因為我是由語言所組成,而語言不是方便我們所使用的工具。如果說我個人是一個穩定的完整個體,那這個想法也必定是一個幻想。……事實並不是我擁有一個純淨無瑕的意義、動機或經驗,而被語言的瑕疵所摧毀,因為語言是我呼吸的空氣(我就生活在其中),我根本無法擁有一個純淨無瑕的意義、動機或經驗」。就是這個根本無法擁有一個純淨無瑕的意義、動機或經驗的前提,造成後現代主義攝影。後現代主義藝術因此必須揭穿或解構個人獨立自主的「神話」(作者的神話),與主題獨立自主的「神話」(原創的神話)。
後現代攝影最常用的風格是混仿(pastiche),就是收集很多資源來組成自己的作品。這作法在精神上不是要向某個藝術資產致敬,或像拙劣模仿(parody)一樣的想法。詹明信(Frederic Jameson)說:「混仿(pastiche)像拙劣模仿(parody)一樣,仿製一個特殊的風格,穿戴著風格的面具而說著死的語言,但是這只是一種中性的模仿。它沒有拙劣模仿(parody)隱密不明的動機,沒有諷刺的動機,沒有嘲笑,沒有跡象顯示被漫畫式的模仿下存在著正常。混仿(pastiche)是空白的拙劣模仿(parody),沒有幽默感的拙劣模仿」。混仿並不一定要像60年代的普普大師羅森伯(Robert Rauschenberg)一樣做照片拼貼。混仿可以被看成為一種特殊的模仿,它同時戴上面具也脫下面具。它因為模仿別人的風格所以戴上了面具,但是這面具底下沒有任何的激怒與嘲笑,也並非為了吹捧,更不是要指出面具底下有一純真。它戴上面具是為了要脫下面具,要指出其原本的不協調、不完整、不及格與它典型的不真實感。它是不是給人一種鸚鵡學說話的感覺呢?
無疑的,在繪畫裡可以看到某種自覺,但是傳統觀念裡「自覺」並不能促使藝術家具有獨特的風格,例如委拉斯貴茲(Velazquez)的「內庭供奉的宮女們」(The Maids of Honor)早已警覺到觀者觀看一幅畫時,繪畫的平面空間內外間的關係。但是自覺確是促使攝影表現的覺醒,促使攝影機扮演創造與傳播「商品」視覺文化角色的覺醒。辛蒂雪曼的「無標題電影靜照」就是個好例子。作品中她為自己戴上各種面具,過程中她揭開了「小牌明星」與被描述成物件的女人的傳統面紗。她的主體矯作的順從於傳統女性的描述,似乎在質疑男性或女性人格認同的問題。很多觀察顯示辛蒂雪曼的影像從很多下意識的影像,包括電影、電視、廣告、流行攝影轉借而來。她創造的不是拙劣的模仿某一特殊影像,也不是像剝洋蔥皮一樣的要顯示底層。她的作品是道地的後現代主義人像,因為它承認了那極至的「我」的未知。
伊蓮蔻雯(Eileen Cowin)從1980年開始創作的「家庭戲劇文件」作品是另一種戴面具的方式。採用連續劇、電影、歐洲攝影浪漫小說裡的影像,這一些相當幽雅的彩色照片描寫著充滿不協調與焦慮的家庭情況。伊蓮蔻雯自己不但在作品裡出現,包括她家人甚至是她雙胞胎姊妹都牽涉進來。作品中雙胞胎的出現被解讀成一個人,她同時是參與者也是旁觀者,是真實也是幻象,是焦慮的本我也是批判的超我(這一點也可以放在「心理表現」的意涵向度來操作)。伊蓮蔻雯的作品解開了很多傳統家庭自我描述的面具,但是更重要的是她解開了傳統觀念裡人際關係行為的面紗。她的作品在我們如何思考我們的行為,與我們如何在別人眼中所作為,驚人的開啟了一個不協調的覺醒。
勞芮西蒙(Laurie Simmons)的攝影也是後現代作品。像辛蒂雪曼與伊蓮蔻雯一樣安排場景與導演故事,勞芮西蒙應用的是迷你的小玩具人物來佈置場景。勞芮西蒙早期的作品裡女性的影像表現出中產階級婦女每天清理浴室、整理廚房餐桌。她應用小玩偶當替身,代替她自己、她父母,代替自從60年代以來她在鄉下長大所記得的文化模式。她同時致力於檢查她小時候所接受的傳統行為,與呈現傳統再現形式如何表現這些行為。
雪曼、蔻雯、西蒙的作品都創造了替身,強調後現代攝影戴上與脫下面具的混仿特質。其他攝影者的作品卻讓人專注於揭開面具的過程,理查普林斯(Richard Prince)就是其中之一,他是「翻拍」藝術的佼佼者。普林斯翻拍雜誌裡的照片,依自己觀點裁切,為的是要脫下商業攝影語言的面具。例如他拍攝色情照片與流行廣告影像,經過他翻拍之後一張影像從另一張影像獨立出來,而完全沒有原來的意義。所以他的作品同時也暗示影像世界的花樣已經消耗殆盡,現存的影像世界已經足夠,攝影者無須再費事去拍新作。這表示普林斯沒有意願要從現實世界的生料中創造影像,他滿足於從照片的複製品中創作。普林斯的創作方式在後現代藝術裡稱為「挪用」(appropriation)。雪莉拉雯(Sherrie Levine)1979年作品「無題、仿自威斯頓」就是直接翻製愛德華威斯頓1926年著名作品「尼爾半身像」(Torso of Neil),並聲稱是自己的作品,這就是「挪用」。攝影無所不在的社會、文化與生活領域是影像相互引證、互為文脈的溫床。任何一張特殊影像的意義,並非無所依賴而可以遺世而獨立。每一張照片或是每一流通的文化形式,都是影像製造的歷史裡的小元素。攝影影像屬於一種「第二自然」,一種不易瞭解的象徵物、大眾傳播影像、景觀與符號的歷史環境。在此環境裡,攝影影像因為持續借用與相互參照其它影像的意義而獲得其意義。靜止的照片引用電影,電影裡的攝影引用廣告攝影裡的風格,音樂錄影帶引用早期的默片等等。這裡要強調的是,後現代攝影挪用的策略,並不是要激怒著作權的繼承人或是要測試著作權的底限。它主要是直接的斷言了視覺世界的有限性。同時我們應該說要瞭解雪莉拉雯純淨的挪用,通常必須依賴作品的標題與在其他相關資料中找尋理論來解釋。
這些使用別人影像的藝術家相信,假裝依然有未開闢的視覺森林等待藝術家聲稱他發現了原創,這是不誠實的。對他們來說這是世界已經影像爆滿,沒有人可以從視覺森林帶回來沒有文化污染的原創。後現代藝術家相信,我們帶著我們的偏見如囚犯一樣進入視覺森林,而我們帶回來的只是更確認了我們的偏見而已。
路易斯勞兒(Louise Lawler)是另一個強調脫下面具的創作者。她的作品比雪莉拉雯的作品更可以從中看到一些自己的訊息。其作品分為好幾類:例如她拍攝別人安排的照片、她拍攝自己安排的照片、與照片裝置。對於後現代藝術家來說,影像的意義與其前後文脈的關係相當重要,尤其是它們與其他影像之間的關係,因此路易斯勞兒很強調「安排」。觀者看著她的作品常有一種試圖解謎的想法,她安排的照片的選擇、位置似乎隱藏著一個語法或模式。應用別人的影像(艾倫麥考倫(Allan McCollum)、雪莉拉雯的「尼爾半身像」),路易斯勞兒促使我們思考它們之間的關係。
另一種後現代的策略稱為「結果的挪用」,詹姆斯威齡(James Welling)的作品就是一例。沒有再翻拍別人的影像,他的作品表現出某種不確定的典型。不像理查普林斯或是路易斯勞兒,詹姆斯威齡使用現實的生料來創作,例如生活裡很平凡的鋁箔紙或果凍。這些照片像是我們曾見過的抽象的攝影,例如史蒂格里茲「等同」系列的現代主義作法,它激起了摻入人們感情的精華。但是在詹姆斯威齡的作品裡,期盼中的感情表現卻總是得不到答覆。他的作品展現了某種情境,似乎是要表現某種特殊情境,但是在仔細觀看之後會發現他表現的是任何東西,甚至是沒有東西。這是關於觀看與盲目之間的緊張關係,詹姆斯威齡提供觀者一個期盼,但是同時在作品中也因為製作材料的矛盾不足而呈現出虛無。有時看起來像是風景,有時像是抽象物,其實它更像是後現代「呈現」的情況。

七、結尾
布希亞說:「擬像從來就不是隱藏起真相的東西;它隱藏起的是『從來就沒有所謂真相』的那個真相。擬像本身即是真實」。在這一些超真實的國度中,混合的模型綜合產物形成了沒有環境氣氛的超空間(hyperspace),這種擬像化的過程,地圖與領域共同延伸性消失,因為擬像化的操作是根本核心起源式的革命,而不只是特例的、論述性的思考。在布希亞的觀點裡,思考的焦點不再是將真實符號化,而是整個符號化的過程使的真實與想像之間差距的消失。圖像它薄薄的一片,令人忘了它的存在。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無法發現,圖像它不但沒有將世界呈現給人們,反而以自身取代世界而作一次重新呈現的原因。
文藝復興時期封建制度受到中產階級興起影響,而產生了文化記號的意義轉移,空間的形式從過去君權神權與封建地主的宰治制價值轉移到布爾喬亞的價值,他們將希臘羅馬的帝王建築元素「膺作化」為空間藝術語言,甚至視其為正統的、襲古的傳統。這是布希亞指出的類像在歷史向度發展中的第一階段,透過「自然法則價值」以「膺作」為發展,他們模仿以前的形式。到了工業革命是第二階段,在「商業法則價值」下,「生產」成為發展原則,大量生產的商品服膺於技術準則。在意義上,這種空間的「生產」模式甚至還可以深究到人們視空間為生活的機器,也就是將生活也整編為生產模式之中。今日由符碼(code)控制的「擬像」是植基於「結構化的法則價值」的第三發展階段。影像空間在資訊化建構的世界裡形成了「超空間」的宰治形式,所有空間的感知方式都已被數位化、被視為製碼與解碼的過程,甚至由於媒體的漫延,人們從這種超真實的經驗中去敘述空間、理解空間,致使真實與想像之間的距離消失。例如侏羅紀公園這種本文與類像交織成的影像形式,成為第三階段類像化的經典例證。嚮往的恐龍不但在影像上栩栩如生,人們透過試管嬰兒、複製羊等生化科技的追求,對於真實恐龍基因的解碼與製碼的工程也逐漸進行中,真實與想像的距離逐漸在消失中。
下一階段人類幻想的影像都在網路與電腦裡面,虛擬的影像將以3D或是更為傳神的方式迷惑人類的眼睛與心智。人類或許真的會如科幻小說所言,拋棄人類的身軀,而一意追求迷幻心智的類像,進入網路的國界而消失在虛無的類像當中。
註解:
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詹明信著,唐小兵譯,合志文化事業出版,1989年,p231-232
Berger, John (1972) Way of Seeing, London: BBC and Penguin Books, pp. 19-21
Berger, John (1972) Way of Seeing, London: BBC and Penguin Books, p. 24
Lister, Martin (1995) ‘Introductory Essay’, in Martin Lister (Ed.), The photographic image in digital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p. 12
Lister, Martin (1995) ‘Introductory Essay’, in Martin Lister (Ed.), The photographic image in digital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p. 12
Lister, Martin (1995) ‘Introductory Essay’, in Martin Lister (Ed.), The photographic image in digital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p. 12
Lister, Martin (1995) ‘Introductory Essay’, in Martin Lister (Ed.), The photographic image in digital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p. 13
王岳川著,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1993, p. 104
王岳川著,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1993, pp. 104-106
Vilem Flusser 著,李文吉譯,攝影的哲學思考,台北:遠流,1994, pp. 35-36
Barthes, Roland (1981) Camera Lucida, Trans. By R. Howard,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p. 6
Vilem Flusser 著,李文吉譯,攝影的哲學思考,台北:遠流,1994, pp. 30-31
詹明信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1989, pp. 218-220, 231
Grundberg, Andy (1990) Crisis of the Real: Writings on Photography,1974-1989, New York: Aperture, p. 224
Crisis of the Real, Writings on Photography,1974-1989, Andy Grundberg, 1990 Aperture. P4-5
Crisis of the Real, Writings on Photography,1974-1989, Andy Grundberg, 1990 Aperture. P6-7
Crisis of the Real, Writings on Photography,1974-1989, Andy Grundberg, 1990 Aperture. P8
The photographic image in digital culture, edited by Martin Lister,  1995, Routledge, Introductory Essay, Martin Lister.p13
Crisis of the Real, Writings on Photography,1974-1989, Andy Grundberg, 1990 Aperture. P11
Crisis of the Real, Writings on Photography,1974-1989, Andy Grundberg, 1990 Aperture. P11-13
布希亞著,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1998, p. 13
顏忠賢著,影像地誌學,台北:萬象圖書,1996, pp. 171-172
*我拍我自己。
*這一系列作品必須放在網路上。請在網路上建立一個個人部落格,將作品貼上,將來也可以成為校友或系友的連絡點。將來你的動向老師我希望可以常常拜訪你的網頁。
*請隨時update你自己的影像,多多變化出一些自己或別人不認識的你自己。搞怪搞笑都可以,當然做出一些非常純藝術的東西最好。藝術就在生活裡面。
*This is fun and this is photography.
*國內的部落格速度慢、廣告多、又很醜。建議國外網站:
http://www.slide.com/
http://www.flickr.com/
http://fotologue.jp/
這一種網站放圖片比較方便。
*我們規定:第十三週,也就是12月1日起網站裡就有很多精彩可期的好照片。那一週我就會上網打分數。
*注意!我要的是人物的各種特寫、特色。而不是拍的遠遠小小的生活照。
#拼貼雜誌影像,主題為:新世界。
#8開紙張上,以優質雜誌影像剪貼出自己構思的"新世界"主題。
#本作業純粹是剪貼,或許可以加上手工裝飾繪畫,但是無須以電腦參與作業。
http://www.koadzn.com/BLOG/
http://www.trevorvanmeter.com/flash.html
http://www.pixhell.de/illustrationen.html
http://www.pixhell.de/sketchbook.html
http://www.cf52.com/
http://www.98pages.com/
http://beinart.org/artists/group/International%20Paintings/超級數位插畫
http://www.arthurdepins.com/index.php?page=ADAEchoser
http://www.thebeastisback.com/index2.html
http://www.sushixav.com/
*http://www.flickr.com/photos/vincentmathy/網站提供一個相當好的插畫風格示範。
*插畫需要風格以凸顯視覺與美學上的優劣。而插畫的風格又與文化生活息息相關。風格由造型、技巧筆法、顏色、插畫內容所組合而成。因此插畫風格的認同與接受與文化認同有相當的關係。
*Vincent的插畫有一種童趣,類似法國巴黎的悠閒生活風味。顏色鮮明但協調,色塊明朗有硬邊趣味。人物造型高挑活躍輕快,加上動物造型與動作的擬人化,使得其風格相當具有西方傳統趣味。而這也因為他畫的生活形態與故事內容,與及視覺裡的細節都是相當西方的東西。例如:房子、庭園、聖誕節、玩具等等。
攝影不是藝術
作者:章光和/著
出版社:田園城市
出版日期:2005年02月22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867705718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84982
!!!!羅蘭巴特說「攝影不是藝術,攝影是魔術」。
前言
*我們的生活已經日漸數位化,網路影像圖片、版面美術設計、雜誌與報紙的出版,這一些領域都已經必須要以數位材料、數位工作流程來完成。在此同時家庭照與一些生活紀念的影像也都漸漸地因為數位相機的崛起而產生了改變,因此數位化的攝影已經是現代生活的工作與消費不可或缺的需求。而攝影藝術或是以攝影媒材為藝術創作的趨勢也日益趨於數位化的傾向。在70年代以前,當攝影傳統主義一方獨霸時,雖然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或其他老牌攝影大師在攝影的領域相當有名,但是與純藝術的繪畫藝術領域卻是很少交流。如今攝影已經是現代藝術創作最為熱門的媒材,很多藝術家的創作直接採用攝影,甚至是數位影像技術,但也脫離了原來傳統攝影的侷限與操作價值體系。新一代的攝影藝術從創作到意義的詮釋都已經完全和傳統攝影大相逕庭。

*本文想要在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明室》(Camera Lucida)的觀念下,來探討攝影與藝術之間的關係。從數位攝影的蓬勃發展以致於影響到傳統攝影的轉變中,到底數位化時代來臨之後,攝影的使用是否有所改變。在羅蘭.巴特的觀念下攝影不應該是藝術,他認為在經過太多的使用與解讀之後攝影被誤用而失去它身為攝影的原味,然而數位攝影在新技術的應用下,是否有機會又回到了巴特原先認定的攝影意義裡面呢?數位化之後的攝影顯然表現出另一種更為超越現實的可能,是否就此攝影就變得更為非人性、更為藝術性、或是反而可以收復巴特所鍾愛的領域,這是本書所希望探討的。

*在整本書的章節裡,一開始先談論我們這個時代的攝影藝術到底在做什麼。在「後現代攝影藝術呈現方式」的章節當中,先釐清傳統與現代攝影的觀念與實質的差別。從時代的演變與潮流的發展,談到國外一些前衛攝影藝術創作的實例。也加入一些台灣現代攝影藝術創作的年輕先例,不但可以對照國外前衛攝影藝術的觀念,同時也可以使得本文更為落實本土發展。

*接著在「技術不等於藝術」與「攝影該不該是藝術」的章節裡談攝影是不是藝術這一個問題,也談攝影應該不應該成為藝術的問題。這樣討論為的是要凸顯攝影與藝術是兩回事,當然也是為了要鋪陳巴特的觀念。藝術是什麼?從現代藝術評論觀點演變而來的藝術定義,使得美學家在思考何謂藝術時,已經逐漸從藝術「應該是什麼」轉變為藝術「可以是什麼」。藝術品已經不再具有超越性的存在意義,它僅僅是一些構成知識的元素,唯有當它與「社會功能」連結在一起,它的意義才會在那一瞬間形成。脫離了文化與社會的脈絡(context)裡,藝術品即可能還原為其本來的物質性格,而不再是藝術品。這樣的觀念直接凸顯了巴特反對攝影為藝術的的理念。

*巴特說「攝影是魔術而非藝術」,這是居於以現象學基礎為思考的論點。我們在「以一種現象學、本體論「為我」而思的觀點來看攝影」的章節裡,對於現象學的基礎觀念略作闡述,來引入巴特在明室裡所說得一些觀點。在現象學裡關聯到不同種類的事物,就有不同種類的意向,巴特所寫《明室》就是特別以攝影的意向來闡述他個人觀看照片時照片的意義如何產生。而《明室》也可以說是一本他個人探索攝影意義產生的書。

*接下來的幾個章節我們將巴特在《明室》裡所提到的一些觀念做了介紹。這些觀念例如「偶然」、「奇遇」、「驚奇」都再再的強調攝影裡沒有必然的解讀意義,也刻畫出巴特觀念裡的攝影本質。在「俳句」的章節當中,巴特說俳句與攝影都不會教人「作夢」。這一番話其實就是要說明,攝影的影像裡的意涵全部都在表面上,觀者無需做太多的聯想與穿鑿附會。巴特這樣說是為了拒絕以社會的、政治的、或是文化的觀點來看攝影,因為現代人們就是太容易將攝影透過社會的、政治的或是文化的觀點來看攝影,以致於攝影就失去它原來的本質與面貌。

*翻譯巴特《明室》的許綺玲在其著作《糖衣與木乃伊》一書中以現象學式的分析,歸納出所謂「巴山夜雨」的拍照動機,相當巧妙的結合攝影與文學裡對於期待的思索,這一論述對於我們後續的思辯相當重要,所以在此特別提出。隨著這一個觀念我們進一步在「數位的應用、生活、美學」、「數位時代攝影與傳統攝影同一」、「數位時代攝影的範圍」、「數位攝影是反直接攝影的繪畫性再創造」幾個章節當中,引出了數位攝影是一個時代的趨勢,並闡述出數位攝影的時代性與本質。如果數位攝影是反直接攝影的繪畫性再創造,那麼數位攝影是否有「巴山夜雨型」的敘事與自辯能力,這一點是相當令人好奇的。然而嚴格來說,數位攝影是反偶然、反奇遇與製作驚奇的,所以它完全違反了巴特欣賞照片的想法,因此最後得到的結論是數位攝影是一「令人無法理解的瘋狂」。

*最後我在「分類的崩解」一章節中做出一個個人對於攝影定義的大修正,就是隨著巴特的理念一路下來,在巴特「明室」的觀念下,(巴特式的)攝影就應該保留在傳統攝影本質的領域,而脫離了影像合成與電腦繪圖的結合,完成了它獨特的一個意義系統。攝影的定義範圍無法因為數位攝影時代的來臨而擴大,反而會因為如此而更顯出每一個領域的各自特色。最後攝影不是藝術,而傳統攝影、數位攝影、影像合成、電腦繪圖也因為如此而各自為政,回到自己歸屬的天地裡。
------------------------------------------------------
!!The Contents 內容目錄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後現代攝影藝術呈現方式
技術不等於藝術
[[攝影該不該是藝術]]
以一種現象學、本體論「為我」而思的觀點來看攝影
[[巴特的幾個觀點]]
[[巴山夜雨型的拍照動機]]
數位的應用、生活、美學
數位時代攝影與傳統攝影同一
數位時代攝影的範圍
[[數位攝影是反直接攝影的繪畫性再創造]]
數位攝影可否有「巴山夜雨型」的敘事能力
反偶然、反奇遇、製作驚奇
[[令人無法理解的瘋狂]]
[[分類的崩解]]
攝影有靈光
    攝影「靈光」(aura)的消逝班雅明(Water Benjamin)認為是因為攝影進入大量商業的複製技術所引起。大量的複製與產出,成為攝影產業蓬勃發展的原動力,也是民主的象徵,但也相對的傷害到攝影本質裡珍貴的部份。大家都在攝影裡,大家都被一視同仁,變成媒體,變成商品,「靈光」也不見了。「靈光」是一個相當抽象但是重要的攝影議題,它關連到人們對於現實的認知與感受,因為攝影的發明而影響到我們對於現實的認知,而我們完全不自知。

    攝影猶在手工業的階段時,班雅明認為它還存在著靈光,這一種手工傳統技藝的質感是工業化之後大量印刷的攝影所沒有的。可惜我們已經經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沒有再看過那種捧在手心上會覺得有一股幽明的光與雄渾的熱量從影像中傳來的照片。一切都是因為科技與媒體所害。但如今我們終於喜出望外的再一次看到原.直久教授大師級的展現,攝影的靈光似乎又從寶盒中被釋放出來。我們也相當慶幸原.直久教授可以在如此高度電腦科技的年代,引用科技而不傷害攝影,將那麼傳統的美德再一次的呈現給我們。

    身為主辦單位,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系真的相當榮幸,有機會可以邀請到原.直久教授來台灣,將新科技與舊美德做一個突破性的結合與展現,這應該也是台灣攝影藝術教學與發展的榮幸。非常感謝黃國鈞先生將他在日本的老師原.直久教授引進台灣。更要謝謝呂良遠老師幫忙這次展覽才能順利成功。

                                                             章光和
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系系主任兼所長
2003
超級搜索引擎:
http://www.dmoz.org/Arts/Photography/Photographers
http://www.masters-of-photography.com/index.html
http://www.edelmangallery.com/galleryartists.htm
http://www.susanspiritusgallery.com/htmls/artists.cfm
http://www.westongallery.com/artists.htm
http://www.photoeye.com/gallery/
http://www.andrewsmithgallery.com/artists.html
http://photoarts.com/gallery/
http://www.pdnbgallery.com/artists.html
http://www.arenaphotographers.com/viewMembers.php
http://www.alinesmithson.com/site.html
http://new.cphoto.net/chinese/chinese.htm 中國攝影索引
大藝廊多名家可舉例:
http://www.edelmangallery.com/galleryartists.htm
http://www.art2art.org/exhibit_contempo.htm
http://www.andrewsmithgallery.com/exhibitions.html
http://www.ifp3.com/photography/examples.cfm
以電腦處理之新的影像藝術:
http://www.podgallery.com/index.cfm/hurl/msgId=643/action=subcats
http://www.maggietaylor.com/flash.html  純藝術創作名家
http://institutdrahomira.com/julienpacaud 拼貼創作
超級商業與藝術結合之作:
http://www.manipulator.com/   精緻商攝藝術大師
http://www.radlerstudio.com/   生活化影像
報導攝影好作:
http://www.carldekeyzer.com/
http://ibiblio.org/amivitale/frames.html
http://www.worldpressphoto.org/50years/flash.html   世界報導攝影
http://www.pulitzer.org/普立茲獎作品
玩具相機:
http://www.toycamera.com/index.php?option=com_gallery2&Itemid=45
http://www.rileytoorn.com/holgaorclack.html
http://www.andrewsmithgallery.com/exhibitions/jamesbalog/balogcontact.html 
攝影名家介紹:
http://www.florgarduno.com
http://www.johnrosenthal.com/menucity.htm
http://tw.myblog.yahoo.com/welcommyblog-wen/article?mid=6777日本川內倫子
X光攝影:
http://www.judithkmcmillan.com/Q-Z.htm
http://www.beyondlight.com/gallery.html
風景攝影:
http://www.andrewsmithgallery.com/exhibitions/alanross/index.htm
http://www.afterimagegallery.com/osbornnew2.htm   長幅影像縫合
3D攝影:
http://www.rainbowsymphony.com/3dconversions/index.html   項目大總匯
http://www.evl.uic.edu/cavern/agave/EVLStereo/
http://www.panomundo.com/anaglyphs/index.html    紅綠3D攝影
人體:http://www.art-forum.org/Top_Level/Frame_NS.htm
生態:http://www.pbase.com/bluetitan/ftsb
紅外線攝影:http://www.ayton.id.au/gary/photo/photo_infrared.htm
http://www.dmoz.org/Arts/Photography/Techniques_and_Styles/Infrared/Photographers/
東方鄉土風情:http://photo.net/photos/rarindra
學攝影101課程:http://www.photoworkshop.com/photo101
[[理論]]
[[巴特的珍貴影像物件]]
[[攝影不是藝術]]
[[杜象的小便池]]
[[直接攝影的物件性]]
[[後現代影像閱讀觀點]]
[[對時間觀念的挑戰]]
[[直接攝影與非直接攝影]]
[[非物件性的觀念藝術攝影]]
介紹幾本攝影藝術相關書籍
一、論攝影 On Photography,蘇珊.宋妲著,黃瀚荻譯,唐山出版。
二、明室 攝影扎記 Camera Lucida ,羅蘭.巴特著,許綺玲譯,台灣攝影出版。
三、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華特.班雅明著,許綺玲譯,台灣攝影出版。
四、糖衣與木乃伊,許綺玲譯,美學書房出版。
五、旁觀他人痛苦,蘇珊.宋妲著,陳耀成譯,麥田出版。
六、[[另一種影像敘事]],約翰.伯格 與 尚.摩爾 合著,張世倫譯。三言社。
七、攝影的哲學思考,V.Flusser 著,李文吉譯,遠流出版。
八、紀實攝影,Arthur Rothstein 著,李文吉譯,遠流出版。
九、攝影與裸體,John Pultz/著,李文吉譯,遠流出版。
十、攝影學批判導讀,Liz Wells 著,鄭玉菁譯,韋伯出版。
十一[[暗房終結者]](1994)
十二[[複製真實]](2000)
十三[[住在巴特、宋妲、班雅明的照片裡]](2003)
十四[[攝影不是藝術]](2005)
十五、攝影Photography、大衛.約斯著、匡釗/廉萍譯、三聯書店(香港)出版。
攝影該不該是藝術
    前面討論的都是攝影算不算藝術,可以不可以被包括在藝術的領域裡的問題,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是,攝影應該不應該成為藝術,這才是本書的重點論述所在。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認為如果要對攝影探討更上一層樓,必須從審美鑑賞的研究轉向社會功能的研究。他說一般的辯論總是堅持局限在和「攝影作為藝術」相關的美學上,相反的,像「藝術作為攝影(或藝術以攝影形式呈現)」這種更確切具有社會意涵的問題卻甚少受到注目。所以有人認為不應該討論攝影是不是藝術,而要討論藝術是不是攝影才對。基本上班雅明這一個發問只是要提醒大家,攝影的範圍其實是大過於藝術的範圍。想想攝影剛發明時阿哈果是希望攝影被用在建築、天文學、生活上面。阿哈果於1839年一月七日科學院會議時宣佈:「達蓋爾先生複製的影像製作出最細微的細節,有著無法想像精確的細緻度。然而鉛筆素描、版畫或是更好的銅版腐蝕畫,它們只有黑白與灰色階調來表現光影與中間調。光線自己以機械式的精確,複製了外物的形狀與比例」。阿哈果提及達蓋爾攝影術時說他和其他人曾經:「看見巴黎的建築物與橋樑即使在放大鏡底下也保持它們的形狀」。他說達蓋爾攝影術的好處是:「那些單獨旅遊的紳士,他們可以畫出重要建築物的結構」。阿哈果繼續說明這項發明對於人類學、物理學與天文學具有多大的用處。當時阿哈果自己就是巴黎天文台的館長。他宣佈達蓋爾已經拍到一張月球的照片。所以他建議政府撫卹達蓋爾與小尼普斯,並且寬宏大量的將這項發明公諸於世,以大力貢獻於藝術與科學的發展。班雅明在攝影小史裡讚許阿哈果的演講,說他的優點是「指出了攝影如何可以廣泛運用在各種人類活動中,讓攝影與所有人類活動交織成關係密切的網絡」。演講裡討論的範圍很廣,彰顯了攝影發明的應用廣度,使得攝影無法在繪畫面前辯解的情形顯的毫無意義。所以從另一角度來看,攝影不只是藝術,它應該是醫學、政治、天文科學、社會學、人類學甚至是娛樂業所要討論的課題。

    在攝影成為藝術之前,或許應該談一談藝術是什麼?這個問題相當的大,不過從現代藝術評論觀點演變而來的藝術定義,使得美學家在思考何謂藝術時,已經逐漸從藝術「應該是什麼」轉變為它「可以是什麼」。藝術一詞已經不再被視為「有機體」的概念而思考其組成因素(如模仿論、圖像學、美的構圖等因素),轉而從「結構」的概念進行思考「藝術可以是什麼」的推論,如此將下定義的責任留給社會的成員,如此,不同的文化結構就有不同的藝術認定形態。

    如果從結構性觀點思考,則藝術品已經不再具有超越性的(那一些精神性的、靈感的)存在意義,它僅僅是一些構成知識的元素,一種不具生命的實體,唯有當它與「社會功能」連結在一起,它的意義才會在那一瞬間形成。亦即藝術品的價值或意義只存在於文化與社會的脈絡(context)裡,脫離它,藝術品即可能還原為其本來的物質性格,而不再是藝術品。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現代藝術展覽已經習慣於將生活裡的日用品或起居家具裝置在美術館中,美與不美已經不是問題,藝術評論看到的可能是一個政治、女性主義、社會、宗教議題,所謂的「藝術實體」的藝術品只是一些道具,一但現場被拆解之後,脫離了討論的脈絡,這一堆道具又回覆為生活用品而不是藝術。

    現代藝術似乎已經變的較為多樣與綜合而不再只是單純的一種品類。例如雕塑可能結合攝影與繪畫的形式做出綜合性的展出。在這樣的一種新的藝術定義之下,攝影這一項深具傳統的藝術形式,自然是受到很大的衝擊。如此攝影不只從美的形式退下陣來(新的藝術已不再討論美醜),甚至還會淪為現成物品(readymade)(攝影在杜象的觀念藝術裡就是被認為是最好的現成品與拾得物「found object」)而成為現代藝術結構性的知識元素,只存活在於文化與社會的脈絡(context)裡,而完全喪失了攝影本身傳統悠久的本質與精神性。這應該是巴特不願意看到的。巴特會從自己專門的符號學理論研究攝影,轉而以現象學的觀點從很個人的心性來觀察攝影,完全就是否定了社會學者的理論觀點。他認為攝影就是攝影,攝影無需是藝術的,也無需是政治的,那一些將攝影推入藝術火坑的人其實是誤解了攝影,這也就是為什麼巴特說「攝影是魔術而非藝術」的原因。
提供我對教學的感想,共勉之。
數位人體造像
http://www.sungoodbooks.com.tw/pub_2_1.htm
----
序
「數位人體攝影學」,這是我個人繼 94 年「暗房終結者」、95 年「非直接攝影」之後,最新發明的新名詞。

「數位人體攝影學」其實在早些年前來看它,它就是電腦繪圖 Computer Graphic。電腦繪圖可以無中生有,可以不用攝影機,不用模特兒,不用真實的空間與場景,卻可以創造出有如攝影機一般的影像世界。但是CG( Computer Graphics )的技術性太高,價錢太貴,所以一直停留在專業的電腦動畫,或繪圖設計的領域裡。一般人是無法輕易的接觸到CG迷人的魅力。然而科技進入2000年,CG將會像傻瓜相機一樣,又普遍、又便宜,而且操作簡單、功能超強,使得人類在影像創造史上將會有一個空前的突破。

使用個人電腦從事繪圖設計的歷史,只有短短十幾年。兩三年前你不相信的事,現在都已實現。而未來的科技又將以加速度的形態前進。預計無中生有的家電CG,將會敲敲來臨。

94年隨著電腦影像處理的出頭,「暗房終結者」預言數位科技將取代傳統影像。95年「非直接攝影」大力鼓吹另類攝影( alternative method of photography ),希望攝影藝術走出新天地。本書再一次預先嗅到CG這一股電腦影像旋風,希望以合理、簡單、經濟、專業、藝術的風格率先碣竿而起,樹立藝術地位。也希望大家同好能在欣賞與操作之餘,認同這一股世紀新趨勢,鑽研其中。共勉之。
----
Virtual Nude Photography  is my new theory after A Darkroom Terminator(1994) and Alternative Method of Photography(1995).  The virtual photography is in fact base on computer graphics. Looking back a few years ago, CG is too expensive and tecnical, people are not easy to expose to CG at all. But just like the camera industry which the professional machine can become easy and cheap, professional CG could become the family entertainment. 
In to the year 2000, the computer hardwear will be cheaper and faster. And the softwear industry will even boom than ever. 

Now we have Photoshop, Live Picture, Painter, Poser, Bryce these are not work ststion 3D softwear, but they are easy and powerful. I combine these softwear and creat something photographically. I want  to prove that the new image era is coming, which is easy to take nude picture  and play with it.

Of course that totally  to imitate any photo image is impossible right now. But as the time go on, I believe CG will as fun and easy as taking pictures nowaday. Then why virtual photography ? Why use a digital way to create an image. Here I challenge the essential and future of Photography.
本書內容精彩.版權所有
----
!!The 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基本概念與流程]]
一、觀念
二、困難點
三、工作流程
四、軟體
五、將來的發展

[[第二章 模特兒]]
第一節 人體身材比例
第二節 Poser  的身材創作
第三節 Poser 的人體種類
第四節 Poser  內建身體比例
第五節 Poser  自定身體比例變化
第六節 Poser  身材儲存
第七節 Poser  臉部設定
第八節 Poser  頭髮
第九節 Poser  手部的設定
第十節 Poser  人體姿勢的選用
第十一節 Poser  人體模型輸出

第三章 姿勢與動作
第一節 Poser 人體部位結構
第二節 Poser 人體姿勢調整
第三節 調整指令與關鍵要領
第四節 人體姿勢的儲存
第五節 Poser 人體姿勢的缺憾

第四章 描圖與輸出
第一節 本書的描圖做法
第二節 什麼是描圖運算
第三節 去鋸齒運算
第四節 Poser 的描圖運算
第五節 Bryce 的物件輸入
第六節 Bryce 圖檔尺寸設定
第七節 Bryce 描圖運算控制
第八節 六種不同描圖運算方式
第九節 Bryce 描圖輸出
第五章 鏡頭
第一節 Poser 的攝影機控制
第二節 Bryce 的攝影機控制
第三節 Bryce 的鏡頭角度控制模式
第四節 Bryce 鏡頭的長短變化
第五節 Bryce 鏡頭長短與天氣變化
第六章 光圈景深
第一節 光圈與景深介紹
第二節 景深的應用
第三節 Bryce Distance Render 做法
第四節 Bryce Mask Render 做法
第五節 Photoshop 景深後製作
第六節 Photoshop 的筆刷製作
第七節 Live Picture 的景深製作
第八節 Painter 的景深製作
第七章 快門速度
第一節 快門速度的介紹
第二節 快門與速度的應用
第三節 快門效果的後製作
第四節 Photoshop 濾鏡 (Motion Blur) 
第五節 Photoshop 濾鏡 (Radial Blur) 
第六節 Photoshop 濾鏡 (KPT3 smudge) 
第七節 Painter 濾鏡 (Camera Motion Blur) 
第八節 Painter 濾鏡 (zoom Blur) 
第九節 Live Picture 的運動模糊製作
第八章 燈光
第一節 Bryce 的天空設定介紹
第二節 Bryce 陰影的設定
第三節 Bryce 霧的設定
第四節 Bryce 煙靄的設定
第五節 Bryce 雲的設定
第六節 Bryce 太陽的設定
第七節 Bryce 天空的資料庫
第八節 Bryce 燈光的創造
第九節 Bryce 燈光的編輯
第十節 後製作的打光方式
第十一節 Photoshop 的 Lighting Effect 打光方式
第十二節 Photoshop 的 Lens Flare 鏡頭光斑特效
第十三節 Photoshop 的 Dodge、Burn 工具的打光方式
第十四節 Photoshop 的 Layer 應用打光方式
第十五節 Painter 的 Apply Lighting 打光方式
第十六節 Painter 的 Dodge、Burn 工具的打光方式
第十七節 Painter 的 Floater 應用打光方式
第十八節 Live Picture 的後製作打光方式
第九章 景物
第一節 Bryce 表面材質庫的使用
第二節 水與土地
第三節 山與地形
第四節 布幔 (一)
第五節 布幔 (二)
第六節 布幔 (三)
第七節 塑膠布
第八節 海豚
第九節 馬
章光和作品敘述
----
數位人文美學攝影作品系列
----
    數位攝影時代已經來臨,而且數位攝影與傳統攝影是相輔相成,並不相互衝突。就如同160多年來攝影從發明到發展,一直有新的技巧出現一樣,數位攝影只是這個時代的一種新的技巧與形式。章光和的數位人文美學攝影系列作品,就是企圖在這個新的數位攝影技巧中建立出一個美學的領域。

    傅拉瑟(Vilem Flusser)在其「攝影的哲學思考」(Towards a Philosophy of Photography)一書中對於文字書寫與影像「再現」的精闢討論表示,影像主客體易位地以自身取代世界而非將世界呈現給人類。傅拉瑟認為圖像是居於人與世界之間的中介物。人「存在」意即他與世界之間沒有直接的橋樑。圖像是用來將世界譯介成為人們可以觸及和可以想像的東西;圖像將世界引介給人們,但它仍然將自己橫亙在人與世界之間,這意味著圖像破壞人與真實世界的「存在」關係。圖像原本應該是描繪與指引世界的地圖,如今卻變成為銀幕,它不但沒有將世界呈現給人們,反而以自身取代世界而作一次重新的呈現(re-present)。這種圖像破壞人「存在」的程度,最後使的人不再解讀圖像,而是將未經解讀的圖像再往「外在」世界投射。世界變成類似圖像的東西,成為場景和情境的關係,而人活著是為了配合他製作的圖像。由此而言,攝影影像作為此技術性影像至今最後階段的「再現」對象,它不再是作為真實空間的呈現,反而喧賓奪主成為「再現」的完整呈現。對於這種現象,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與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所精彩深入討論的「超真實」(hyperreal)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布希亞認為類像化的空間不只意指著領域、參考式的存在物,它還揭示著一種沒有來源或真相的真實,即是一種超真實(hyperreal)。這裡領域不再先於地圖或不依賴地圖而存在,甚至必須說這地圖是優先於領域而存在。這和傅拉瑟說的,世界變成類似圖像的東西,而人活著是為了配合他製作的圖像,觀念很相似。

    對於攝影(尤其是數位攝影)的這一種天性,章光和企圖透過西洋古典人體美學,結合動物與大自然場景,希望可以建立起一種數位時代虛擬影像的古典人文氣質,使得生冷而介於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影像,可以變得多出了很人性化的特色。

    這一系列的作品裡不論是人體與馬匹徜徉在大地草原,或是舞蹈般的姿態,或是儀式行為的動作,都企圖表現出一種考古學人類學的氣息。這種氣息其實是透過優雅的西洋古典繪畫裡的人體姿態,加上空曠的大地(它代表萬物起源之母)與神秘的光線(具有一種繪畫性的特質)所共同醞釀出來的。在人體與海豚或馬匹在水裡的場景,章光和故意讓人與動物之間建立起一種相當親密而難得的互動,這種自然而親切的畫面充份的表現出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最高境界,而這也是人文思想裡頭探討的一個目標。水就如同大地一樣它孕育了人類,而作品裡水中的人物絲毫沒有恐懼、驚嚇、危險的表情,反而呈現出一種心曠神怡,寧靜安詳的神秘氣息,像是舞蹈或是靜思,這是人們在此時地球環境保護危機當中最值得深思熟慮與盼望的。人類難道不希望生存環境可以更加安全詳和嗎?畫面裡的人與環境和動物的對話是一種生命的理想,是你我的理想也是全人類的理想。透過看見這樣的一種影像情境,我們的內心似乎對於人類的未來依然有所憧憬。
數位攝影是反直接攝影的繪畫性再創造
    從前面數位攝影定義的範圍,或是後現代攝影藝術創作的一些例子當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發現,數位攝影因為已經將影像數位化,進而很容易將它進行影像合成的步驟。觀察數位影像的創作很容易發現,大部分數位影像都做出局部的顏色或形象修改(這一點即使在傳統攝影裡也是常以暗房技巧來製作,只是因為暗房比較神祕而少人了解),甚至是繪畫性的拼貼、剪接與修飾,這種技術上的發揮非常符合數位影像的功能與特色。這種繪畫性與觀念性的攝影製作方式讓我們聯想到時十九世紀攝影剛發明時,藝術攝影(art photographys)或是集錦攝影(例如郎靜山先生的暗房集錦作品)的精神,他們主要是想要超越長時間曝光那種單調無聊的靜物、風景的主題,透過拼貼製作出攝影更高的可能性。其做法就是畫下事先準備好的某種場面的草圖,然後把各個構成部份拍成照片,接著分別剪貼在所拍攝的背景上,這時再小心彌補接和縫隙,最後把全畫面翻拍成照片就成功了。這種被稱為「魯濱遜法」的集錦相片,以很多張的照片構成一新畫面,產生了一種新型的藝術風格,幾乎已經脫離了原來的攝影術。以這種方式製作是想解放當時的漫長曝光問題,想要發揮想像力,希望對於無聊的現實重現表現出更高的主題,例如表現歷史性、寓意性、文學性、懷古性的題材。我們可以想像,如果魯濱遜(Robertson)或雷蘭達(O.G.Rejlander)他們活在現代,他們一定會捨棄水彩而使用電腦影像數位技術來做出繪畫性的創作。

    然而這一種繪畫性的數位技術運用,其實已經違反了直接攝影(Straight Photography)的精神。美國攝影家史蒂格里茲(Alfred Stieglitz)在1902年創攝影分離派(Photo-Secession)脫離以前畫意派與藝術攝影的風格,就是不希望攝影依然以模仿繪畫的方式來創作。他認為攝影就是攝影,單純而直接的表現出攝影清晰細緻的內容就是攝影的本色。這一種攝影的純粹性操作當然是巴特所願意看到的,因為那才是「此曾在」的表現與歸宿,而脫離了這一切似乎就失去巴特看照片的意義。
  
*哈佛大學研究顯示現代學生帶著主觀偏見進入教室,因此教與學出現70%偏差。大部分學生聽不懂老師的上課內容。
*且現在學生都不會發問。考試成績一流,但發現與解決問題能力低落。
*因此,新的教學策略應該朝向
(一)團隊訓練、合作教學,因為將來是一個集體作戰的年代。單打獨鬥的年代已經過去。
(二)教學應當強調過程而不是結果。應當訓練學生解決問題、提問的能力。如此才能真正學習。
*結合此兩項策略,新的一學期我的課程將會注重:團體共同製作一項作業,並且集體討論、修改。
完全
二時時累積成果
Type the text for 'New Tiddler'
什麼是暗房終結者?

  <暗房終結者>是我在1994年所寫的Photoshop 2的[[一本電腦影像處理的專書的書名|http://www.sanmin.com.tw/page-product.asp?dept_id=1001&pf_id=000348062]],由現今的桑格文化(Sun Good)出版。


  1987年我在紐約大學學藝術就已經感覺到電腦時代來臨,攝影的暗房技術將進入尾聲。所有與攝影影像的相關技術將進入明室之下的處理,而不是在暗房裡捉摸不定。所以我當時大聲預言攝影暗房的永遠終結。當時我大言不慚的預言從今以後傳統底片攝影將走入歷史,很多人都很不削一顧此言論,但是時至今日一切證實,電腦影像、數位攝影正是傳統暗房的終結者。

  在當時台灣聽過Apple麥金塔電腦的人根本少之又少。會設計的人都以手工完稿,完全不懂電腦軟體裡的英文指令。台灣當時還沒有人寫出一本中文與技術並用的Photoshop的書。學電腦在當時相當新鮮、辛苦、但是很有前途。所以這樣一本以攝影藝術角度談技術與藝術的Photoshop的書,在當時以1500元高價一推出居然還奇貨可居。狂賣5000本,而且書店要買書必須拿現金來排隊,真是盛況空前。

當時一度賣到新加坡,他們懷疑台灣怎麼會有一本中譯本的英文Photoshop書,其實這是一本一開始就以中英對照的攝影技術設計書。這也是我的創舉。

hflksadfhkljhdafklhdasfkhdskfhskdfhjskdlahfkj
杜象的小便池

1917年杜象(Marcel Duchamp)在紐約創作了作品「噴泉」(Fountain),其實這是一件由紐約理查.繆特(Richard Mutt)衛浴公司所出品的男性小便池,杜象在作品上署名R. Mutt,這件作品雖然不是杜象最早以「現成品」(ready-made)作成的作品(1913年在巴黎創作了「腳踏車輪」將腳踏車輪裝在圓凳上),但是卻是最具爭議的作品,它不僅開啟了觀念藝術的里程碑,更是影響了西方現代藝術的發展。這一件作品不是杜象親手所作成,而是別人(Richard Mutt 衛浴公司)設計製造完成,而且是一種工業大量生產的日常生活用品,它不但不具有藝術性(更具諷刺當代藝術與褻瀆作用)甚至是破壞了藝術本質上單一獨有的藝術品獨特性、稀有性。這一件作品的確如杜象所言,藝術應該挑戰視網膜的愉悅,而且引導出以觀念為主的藝術潮流。

杜象以作品「噴泉」匿名參展,被紐約獨立團體(Society of Independents)的評審退件之後,在自己創辦的小雜誌「瞎眼人」(The Blind Man)寫了一封公開信,挑戰了評審的認知。他寫道:「繆特(Mutt)先生的《噴泉》是否是自己親手做的並不重要。他選擇了它。他將一個平凡存在的物品以新標題與新觀點展示出來,而隱藏了它的實用意義——他已經為此物件創造了一個新觀念。」就是這個以現成品(ready-made)與拾得物(found -object)來創造新觀念而不強調「物」原來現實的用法,拋開了物的實用性,展開了觀念藝術的創作行為。

最早的觀念藝術使用攝影的先鋒是法國藝術家克萊茵(Yves Klein)的作品「1960的飛躍」(The Leap of 1960)。照片中這位藝術家從二樓潛躍向街道,所以作品又有一名稱為「將自己拋向虛無的空間畫家」(The Painter of Space Throws Himself into the Void)。作品本身是作假的,克萊茵的確一躍而下,但是他用了網子網住自己以防掉落地面,然後在暗房裡加上另一背景,而整過作品完全表現出杜象的風格,看起來像真的一樣。

就像杜象一樣,觀念藝術家相信一個想法超過物件本身。而他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去研究資訊運作體系以及知識理論與人們的認知行為。一些有政治信仰的人由於今日反文化社會思潮的因素,使得他們趨向於避免製造更多市場消費的「藝術物件」,這也是為什麼70年代興起觀念藝術、地景藝術、表演藝術、身體藝術的原因,為的就是要反制60年代普普藝術高度商業性的藝術創作行為。他們要非物質化(dematerialize)藝術作品,使之遠離傳統實體物件的依賴性,或是就像杜象說的要將藝術從視網膜的統治中解放出來,強調觀念性而非實體性。所有企圖將藝術從繪畫與雕塑無限制的製作中解放出來的另類技巧,最簡單、最新鮮、最被忽略的不用多說,就是攝影。因為照片是那麼輕易的垂手可得(只要對準鏡頭按一下快門),而且它又可以大量複製,顯然不具藝術單一獨有的價值性,所以在精神上與杜象的現成品與拾得物的觀念相當近似,非常適合用來非物質化(dematerialize)藝術作品,可以透過照片的敘述與組合呈現觀念而捨棄作品的物件,所以是這一類觀念藝術家的最愛。
*對比contrast
*位置position
*方向orientation
*色彩color
*大小scale
*圖案形狀graphic shape
*數量quantity
*尺寸dimension
*線條linear elements
*張力tension
*深度depth
*字形typography
*透視perspective
*空間space
*重複repetition
#社會充滿不公平現象,你先不要想去改造它,只能先適應它。因為你管不了它。
#世界不會在意你的自尊,人們看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沒有成就之前,切勿過分強調自尊。
#當你陷入人為的困境時,不要抱怨,你只能默默的吸取教訓,你要振作起來,重新奮起。
#在學校裡你考第幾名已不是那麼重要,但進入社會卻不然。不管你去哪裡,都要分等次排名。這是常見的事,要鼓起勇氣競爭才是。
#在學校有過節假日,到公司打工則不然,你幾乎不能休息,很少能享受過節假日。否則你職業生涯中一起跑就落後了,而且可能永遠落後。
#你要懂得,再沒有你之前,你的父母並不像現在「乏味」。你應該想到,這是他們為了扶養你所付出的巨大代價。你永遠要「感恩」和「孝敬」他們,這才是真理。
#在學校,老師會幫助你學習,到公司卻不會。如果你認為學校的老師要求你很嚴格 ,那是你還沒有進入公司打工。因為,如果公司對你不嚴厲,你就要失業了。( 你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公司比學校更要嚴格要求自己。 )
#人們都喜歡看電視劇,但你不要看,那並不是你的生活。只要在公司工作,你是無暇看電視劇的。    ( 奉勸你不要看,否則你走上看電視連續劇之路,而且看得津津有味,那你將失去成功的資格。)
#永遠不要在背後批評別人,尤其不能批評你的老板無知、刻薄和無能。 ( 因為這樣的心態,會使你走上坎坷艱難的成長之路 。)
* 大家放眼望去會發現:大凡成功者,在談到成功時,很少談『做事』,而都在講 『做人 』。因為不會做人,就不會做事,就會走上無為的一生,或走上大起大落坎坷艱難的不歸之路。
本網站文章歡迎閱讀,如有引用,請尊重版權所有,必定註明作者與出處,謝謝。

創意是創建的而不是發現的。

創意被創造與轉變為可見的物件。它不易被認定為這個或那個,因為真正的創意是與眾不同的。兩個設計者可以分享相同的經驗,但是只有一個可以找到激勵內心的創意。

@@color(blue):靈感來時正是設計者以特殊眼光回應他面對的環境之時。@@

每一個人天生都有獨特之處,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產生不凡的視覺詮釋。街光、建築、看板、器物,任何閃亮的靈光都可以刺激設計者向前繼續創意。

@@color(#9933ff):參與生活、觀察周遭、與開放心靈致使靈感不知不覺出現。設計師必須全神貫注他的周遭環境,找尋引起注意或激發正負面情感的因素@@
@@color(#088):靈感被困在生活好與壞的情況當中,學習去聽、去看、去感受。設計者必須願意、主動、細心的檢驗每一件事,仔細注意細節。@@
直接攝影的物件性

攝影發明以來,從原先在金屬片上成像,進入玻璃到各種材質相紙,不只是技術上日新月異在創作觀念上也是有所演變。一開始攝影是一種個人休閒娛樂,因為沒有辦法量產,拍攝與製作照片充滿著太多的失敗因素,每一次作業就是一次單獨的成果,所以有著一種手工藝的「靈光」。班雅明(Water Benjamin)在攝影小史裡談到,其實攝影邁向工業化的前十年,攝影的商業行為依然是有如園遊會的藝匠活動,攝影工業是靠名片格式(carte-de -visite)的肖像照才真正的進入量產階段,如此手工藝的攝影「靈光」也跟著消逝。

例如當時第一個乘坐熱氣球在巴黎上空拍照的法國攝影家納達 (Nadar)、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女性攝影家卡美隆(Juila Margaret Cameron)他們的照片就有一種藝術的「靈光」。接著進入量產階段,1850年代名片格式的「名片照」出現,2.5x4英吋大小像是護照照片。價格不貴的標準尺寸使得低下階層的人可以有他們的照片。大家都來拍照,一般人也可以以便宜的價錢擁有一張留傳子孫的照片。此時攝影與藝術之爭延續到二十世紀。畫意派攝影(Pictorialism)強調攝影模仿繪畫,所以畫意派獨特的形式是,憂鬱的畫調,畫面紋路粗糙,裝飾性的效果顯著但是缺乏遠近感。當時流行「溴化銀洗相法」和在顏料裡混入重鉻酸膠洗相法,一經使用就會喪失攝影特有的寫實效果。如果破壞細節、變化明暗度、再經由畫筆、橡皮、鉛筆等細工的雕琢,喪失攝影所應有的外觀,看起來就如同繪畫一般。但是就在畫意派攝影如火如荼的成為國際風格的同時,美國的攝影家史蒂.格里茲(Alfred Stieglitz) 卻是倡導「直接攝影」(Straight Photography)強調攝影無須模仿其它藝術,而是以攝影真正的本質直接呈現,把攝影有別於其它媒材再現能力的精緻度完全展現出來。史蒂.格里茲甚至為了追求攝影的藝術性,將攝影與歐洲藝術家如羅丹、畢卡索的作品一同展出。1903年出版了「攝影作品」Camera Work雜誌,為了達到藝術品手工精緻的最高境界,在史蒂.格里茲不惜成本的印刷與嚴厲的督導下,「攝影作品」裡的印刷品比照片原作還要像藝術品,當然這樣的追求品質也使得攝影的傳統藝術價值完全建立在攝影的物件性之上。

如此我門知道,同樣依賴著攝影可以精緻的留下被攝主體的痕跡(而且也唯獨攝影可以將影像與被攝主體緊緊黏著),對一般人來說攝影是珍貴的記憶物件,對攝影家來說攝影是高度技術與品質的物件。畫意派攝影將它視為繪畫的視覺物件,一種有如繪畫的唯美物件。直接攝影雖然完全相反於畫意派攝影的材料操弄,卻是相當執著於直接呈現出原味的攝影本質那種精緻細膩如實的情境,同樣是相信視網膜的愉悅,同樣是將攝影視為藝術物件。
直接攝影與非直接攝影


     攝影分成直接攝影與非直接攝影兩種。直接攝影就是將底片上的影像直接洗成照片,而不加以改變。除此之外其他各種攝影方式都是非直接攝影。例如:蒙太奇、中途曝光、影印等。章光和的作品不是純粹文件式客觀紀錄外在世界,也不是企圖掌握事物在空間移動的瞬間變化的直接攝影。對章光和而言,在整個攝影完成的過程中,還有著太多的潛能可以發展成驚人的藝術形式。章光和的博物館系列作品就是在攝影成像的過程中探索而成。

 攝影的繪畫性

    攝影剛問世時被認為是理性客觀的,是大自然的神筆,因此一直到現在攝影的見證性與報導性還是為人著迷。但是如此卻忽略了攝影天馬行空充滿幻想的另一面。圖像主義(Pictorialism)是攝影問世之後,企圖進入繪畫藝術領域的一種創作方式。他們利用各種暗房的技巧做出類似印象派繪畫的質感,使得攝影充滿繪畫性,而不僅止於報導真實。後來圖像主義為直接攝影所瓦解而消失。但是如果我們檢視一下新的科技時代所帶給我們視覺,就會發現新世代的視覺是天馬行空的,電腦影像處理已經瓦解了攝影的見證性與報導性。攝影其實已經是又回到圖像主義的精神,攝影的戲劇性與繪畫性終將愈演愈烈,而虛擬幻想的虛擬影像(virtual reality)是最後的收場。

章光和的創作過程

     對他而言攝影不只是光線在底片的記錄,它應該是整個成像過程的總集合。攝影不應該只是獵取鏡頭前的一切,它更應該是延伸到鏡頭獵取不到的事物以外的地方。

     博物館系列作品創作方式最戲劇性的變化是在洗相的那一段時間裡。在暗房裡他把顯影與定影的藥水當顏料,用海棉當彩筆,在相紙上渲染洗滌。在顯現影像的短暫時刻中,即興式的塗塗改改。因此同一張底片在每一次洗相的結果都會有一些不一樣。這種暗房技巧使得畫面常出現如抽象表現主義的筆觸與潑點,或是水墨的渲染效果,增加了攝影的戲劇性與繪畫性,使得博物館系列裡的標本有如活在自己的櫥窗宇宙一般栩栩如生。就是因為這一些繪畫性的元素無法被機器式的做出,因此章光和的作品不像一般攝影可以重複複製,嚴格的說,就像是繪畫一樣章光和的攝影作品是單一件的。

 觀念的挑戰 

    百年相紙的觀念是一個有趣的迷思。大家都希望記錄的影像可以長傳久遠,可以在時間上與空間上淵遠流長,讓記憶可以永不抹滅。但是攝影本身所記錄的影像和事實與回憶都有差距。本質上攝影是創造了另一個真實,而不是複製了現實。因此攝影的記錄是否貼近個人的記憶?是否需要百年不壞?都是值得質疑與顛覆的。有時候經過時間的洗鍊而褪色的照片,反而有一種時光久遠的回憶感,是不是反而更真實呢?

     博物館系列有一些作品並沒有完全的定影,作品像是本身就有生命一樣,會隨著時光的久遠而成長演變,變黃變暗。這是對百年相紙的迷思的顛覆,也是一個觀念藝術。有誰會去買一件百年後即將消逝的作品呢?這種作品的存在是一個觀念,而不是這件作品本身。

     除此之外,章光和的創作過程充滿偶然性,不經意的任其在時空環境中做各式各樣的接觸與變化。因此作品上可以常見的有針孔(釘在牆上觀看)、顏料、膠帶的貼痕、筆的記錄、不規則的相紙裁切。這一些都是畫家常發生的事,但卻是攝影家的忌諱,而他卻勇於顛覆。 創作觀念     章光和攝影作品的中心觀念是,「攝影是什麼,而不是攝影拍什麼」。他在美國紐約NYU獲得攝影碩士後,極力推展的就是要一般人儘早認識「攝影是什麼」。他在1990年自立晚報的新像版開闢「解讀攝影家的眼睛」專欄,介紹國外前衛攝影藝術。這些年更是寫就六本有關電腦影像的專業書籍,將攝影的定義擴大,企圖顛覆古板守舊的傳統攝影,讓台灣的攝影可以跟進世界潮流。 

作品「鳥」
創作於1988年共有三件,但不完全相像。
於1989年展出於紐約市Washington Square East Gallery。
於1989年展出於清華大學藝術中心。
於1993年展出於台北「誠品六人展」,並且將「鳥」的影像當成海報,廣受注意。
1996年台北市立美術館永久典藏一件。 

作品展出與典藏     
章光和作品在國內外皆常展出,同時作品於1996年台北市立美術館永久典藏兩件。
1999年台中省立美術館永久典藏一件。
2005年高雄市立美術館攝影作品永久館藏2件數位人體美學作品
2005年台灣省立美術館攝影作品永久館藏2件數位人體美學作品
! Ordered Lists
# Ordered lists are pretty neat too一個井字
# If you're handy with HTML and CSS you could customize the [[numbering scheme|http://www.w3schools.com/css/pr_list-style-type.asp]]一個井字
## To nest, just add more octothorpes (pound signs)...兩個井字
### Like this三個井字
* You can also一顆星
** Mix list types兩顆星
*** like this三顆星
# Pretty neat don't you think?一個井字

! Tiddler links
To create a Tiddler link, just use mixed-case WikiWord, or use [[brackets]] for NonWikiWordLinks. This is how the GTD style [[@Action]] lists are created. 

Note that existing Tiddlers are in bold and empty Tiddlers are in italics. See CreatingTiddlers for details.

! External Links
You can link to [[external sites|http://google.com]] with brackets. You can also LinkToFolders on your machine or network shares.
Here I offer some great homepage link:

[[電腦影像處理參考]]
----
[[視覺設計原理資料]]
----
[[攝影藝術]]
----
[[平面設計資料]]
----
[[插畫藝術]]
----
[[Flash設計]]
----
[[商業攝影]]
*網路教學無遠弗屆,不受空間時間限制。
*新的 web 2.0 科技可以使老師同學一起溝通不受限制,更為教學多元。
*為了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習,網路教學可以辦到。
*我的方法是,開一個共同的協作平台,所有上課的同學都必須在平台裡建立一個部落格,然後將上課的作業與要求通通寫在上面。
*同學們千萬要記住,這是未來的趨勢,相信我老師絕對不會害你們。這就是未來。
*因此,花時間學習利用網路部落格工具,將來一定有好處。
*透過這一種學習與教學方式,可以使得教學更為具體化,不信你可以拭目以待。
You can reach me via e-mail at:
[[khv@cc.shu.edu.tw|mailto:khv@cc.shu.edu.tw]]
[[khv1958@gmail.com|mailto:khv1958@gmail.com]]

More [[ABOUT ME]]
|"Type the text for 'New Tiddler'"|章光和|
|''姓名''|"章光和"|jljfsfsdlsdjfskdjflskdjflksdjfljksd|
複製真實──後現代攝影創作構思系統之論述與實踐
作者:章光和/著
出版社:田園城市
出版日期:2000年12月1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0406054
定價:400元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38991
相關網站:
此網站提供視覺識讀元素與原理,例如:點、現、面等等。
http://www.pomona.edu/Academics/courserelated/classprojects/Visual-lit/intro/intro.html

此網站提供完整視覺識讀內容,包括2D至3D。
http://char.txa.cornell.edu/

視覺原理十講
http://www.aber.ac.uk/media/Modules/MC10220/lectures.html

視覺原理遊戲
http://www.brl.ntt.co.jp/IllusionForum/basics/visual/index-e.html
http://www.michaelbach.de/ot/index.html

形的視覺原理
http://www.graphics.cornell.edu/~jaf/projects/pn/form.html

初學者的符號學
http://www.aber.ac.uk/media/Documents/S4B/sem08.html

格氏塔心裡學
http://homepages.ius.edu/RALLMAN/gestalt.html

高深視覺遊戲
http://www.grand-illusions.com/opticalillusions/
http://www.sandlotscience.com/SectionMaps/After_Sec_Map.htm
計畫簡報敘述設計的細節,與每一細節的問題,同時界定了客戶、設計師與觀眾的角色。
!!!@@color(lightgreen):計畫簡報的功能:@@
*@@color(ff6600):說明設計案的主要目標與訊息@@
*@@color(ff6600):提供一個嚴密的設計案全盤規劃@@
*@@color(ff6600):決定設計案的限制、進度與預算@@
*@@color(ff6600):點明設計師與客戶關係@@
*@@color(ff6600):建立每一個參與設計者的責任分工@@
*@@color(ff6600):可以當成設計過程中的參考@@
設計師要:
解決問題、溝通、分析、管理、構成、組織、收集訊息、合成、批判思考、美學、展現、研究、接受。

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扮演了多重人格,他是分析師、策略師、決策者、與管理者,同時也是能言善道的問題解決者、具有觀念與象徵思考的人。

設計師經常扮演作家、編輯、文化人類學與社會學者。他必須應用廣泛技巧有效的解決視覺溝通的衝擊。

設計師必須了解色彩、形式、空間、結構、主從、字形之間的關係。
設計師主要的責任是給客戶或觀者在設計功能之下,創造強烈的溝通經驗。

設計師透過精心操弄視覺元素,簡化、轉譯、分享創意。設計師發展與控制資訊的視覺展現使人了解設計內容,同時以美學的眼光結合形式與功能。他們透過視覺創造意義散發資訊。

@@color(blue):設計師必須透過可以接受且有效的視覺形式來溝通訊息。此視覺形式是服務於設計而不是設計師。@@
設計不僅僅是組合(assemble)、秩序(order)、或甚至是編輯(edit),設計更應該是去增加價值與意義,去簡化、去闡明、去戲劇化、去說服、去更新、甚至去娛樂。

設計是透過圖與文的並列產生溝通訊息。
@@color(green):設計的功能必須在設計流程前先確立。例如它是書、邀請卡、海報..?這是一個什麼物件?主要訴求對向是誰?對觀者期待反應為何?@@
決定設計功能相當重要,它產生很多問題幫助設計者往焦點發展。
----
@@color(brown):決定設計功能:@@這個設計可以.....
*宣達、邀請或請求參與嗎?
*警告或產生注意嗎?
*提出教育意義或指示嗎?
*確認、象徵與表現個人、地方或事情嗎?
*引起共同記憶、製造歷史嗎?
*促發想像與創造力嗎?
*闡釋與說明嗎?
*影響並造成行動嗎?
*誘使信心與信任?
*保護儲存、展現、促銷嗎?
*具有娛樂效果嗎?
#@@color(#cc0000):設計的問題@@
##需要一個什麼樣的設計計畫?
##設計的功能與目的為何?
##客戶的設計目標?
##客戶要溝通傳達什麼訊息?
##什麼要求必須做到,以符合客戶與觀者期望?
##預算為荷?
##時成為何?
#@@color(#cc0000):設計師與客戶關係@@
##客戶的責任為何?
##設計師的責任為和?
##客戶介入的層級是什麼?
##什麼情況客戶會介入?
##重要關鍵日為何?例如:出貨、展出等。
##雙方接觸的頻率?如何接觸?接觸誰?
#@@color(#cc0000):觀者@@
##此設計要給誰看?
##觀者是何種階層、角色?
##什麼使觀者覺得自己很特別?
##觀者將會與設計如何互動?
##使用者必須具備什麼?
!!@@color(#9933ff):設計師與客戶必須@@
@@color(blue):互相尊重、開誠佈公溝通、互信合作、創意互動、分享遠見@@
*我的課程都是事先完整規劃,教材絕對豐富,注意難易度、符合度、啟發性、實用性、藝術性等等教學內容與方法。期望能引發同學學習興趣,繼續前進。
*@@color(blue):教學是雙向的,同學必須要有熱情與興趣在學習中發問,否則學習會很冷。學期終了學生的學習滿意程度是依照互動的程度而定,因此如果你不夠投入,千萬不要說學習不滿意。@@
*@@color(red):攝影藝術課程@@以[[複製真實]]為教材,談論攝影藝術的歷史發展與變化,讓同學在課程當中深入淺出的了解攝影創作藝術的內涵與真諦。同時我們也有實作的部份,要求同學真實參與創作。
*@@color(red):攝影視覺創意課程@@中合影像合成與攝影拍攝技巧與方法,進入技術、藝術、商業的影像視覺討論當中。重點是觀念與視覺的啟發性。
*@@color(red):立體印刷視覺設計課程@@,安排了十多項視覺形式花樣,都相當具有學習與實用功能。可以啟發同學將來作設計的工作能量。
@@color(#cc0000):我對好書的評論,生活感想,雜文等等。@@
@@color(#9933ff):提供一些最佳學習photoshop的地方。@@
----
http://www.worth1000.com/galleries.asp?display=photoshop這網站提供比賽題目、作品集、教學,相當豐富。
http://www.humandescent.com/   這網站作品瘋狂搞笑,相當有趣。
http://www.fredrikodman.com/一個高水準的攝影藝術網站。表現出純藝術的繪畫精神。
個人部落格:
http://sanchezandre.blogspot.com/
版面設計:
http://www.notsosimpleton.com/2005/
http://www.photoshopdiva.com/articles.html   影像處理課程
http://www.redlabor.com/
大型影像藝廊:
http://www.photoworkshop.com/rooms3d/gallery_central
非物件性的觀念藝術攝影
前言
攝影藝術從攝影發明以來就一直受到藝術家們的寵愛與爭論。將它以藝術方式呈現,將它與其他繪畫藝術相提並論,甚至攝影最終走出自己的藝術之路。這個過程在整個攝影史的發展上其實是歷盡艱辛而且相當充滿爭議。照片一開始是一種天文、建築的記錄,是一種休閒娛樂,也是一種生活記憶。照片有一種自然寫照的物件性,這個物件性帶給普羅大眾共同進入影像社會的民主,但是隨著時代改變其物件性也隨著消失。本文企圖在整個攝影藝術發展史當中,針對攝影的物件性做一個本質上的研究,企圖歸納與比較出從傳統攝影到後現代觀念藝術攝影之間的一大轉變,那就是攝影的物件性從傳統珍貴物件的角色,最終消逝在觀念藝術的創作使用當中。

巴特的珍貴影像物件

    對大部份的人來說,攝影是有關記憶、美好的回憶、親人的留念、甚至是緬懷、標榜、褒揚等等相當個人情感的記錄。技術上來說,它是有關於在一張薄薄的相紙上,以物理光學與化學方式將相機前的景物擬真似的記錄下來。如此相片成為了一件珍貴的物件,此物件乘載著從外在現實世界所透露出來的訊息,它無可取代的保留了鏡頭前當下的情景。約翰.柏格(John Berger)說:「攝影和其他的視覺影像不同之處在於,相片不是對主體的一種描寫、模仿或詮釋,而是它所留下的痕跡。任何一種油畫或素描,不管它是如何的寫實,都無法像照片一樣屬於它的主體」。這裡特別將攝影與繪畫區隔出來,完全強調出對於攝影的審慎與尊重,而不將它看成是一般的複製而已,因為這一物件所必須依賴用以記錄的光源正是由主體本身散發出來。而擁有這一影像就像是擁有影像裡的人或物一樣的親切、貼近、真實。蘇珊.宋妲說:「一張相片不只是一種影像(就如同油畫是一種影像一樣),也是對真實生活的一種詮釋;它同時也是一種痕跡,就像將現實用型板印刷下來,像腳印或是人死後所翻製的面型(death mask)」。

    從光學與化學的原理來看,照片裡珍貴的人或物的影像痕跡,正是從現實生活中慢慢散發出去的光線,一道從恆久恆久以前穿梭在宇宙時光中的痕跡。只是如果沒有被攝影機拍攝下來,那屬於被攝主體的一道靈光就會消逝在宇宙之中。而我們現在從夜空中所看到的繁星點點,正是恆古以前消逝到我們眼前的一道光,它經過了我們地球,又走向更遙遠的時空。因此親近的人他們雖然已經消逝成為一道道光線,但是留下來的照片卻是他們的痕跡,而且也唯有他們才能構成這痕跡,因此這影像是屬於被攝主體的,而不像畫家的感性創作。

照片雖然給我們回憶,但是拍照的過程卻也給我們帶來問題。羅蘭.巴特在「明室」裡說:「對社會而言,存在須靠「擁有」而成立。攝影將主體變作客體,變作物體,甚至可說,變作博物館藏的物品。最早的肖像照在拍攝過程中須強迫被拍主體頂著大太陽,在一玻璃屋中長時不動的擺姿勢曝光;變作物體的經驗不啻忍受外科手術的折磨:當時有人發明了一項工具,名為頭部支撐架,是一種從鏡頭上看不見的義肢假器,用以固定姿勢,支撐身體度過靜止狀態:這個頭部支撐物便是我即將變成雕像的底座,我的想像本質的支柱。」沒錯當活生生的人被靜止固定入照片中之後,接下來的問題是「人」被化作「物」,巴特說的:「攝影肖像為一封閉的眾力之場。四種想像在此交會,相互對峙、相互扭曲。」所謂四種想像是,「我自以為的我,我希望別人以為的我,攝影師眼中的我,還有他藉以展現技藝的我」。當我們面對鏡頭,在這麼複雜的個人角色扮演之下,我們多少都會體會到一種面對鏡頭的不自在感。巴特以被拍者的經驗深刻的體會到,「在此時刻我既非主體亦非客體,我經歷了一次死亡的微縮經驗:我真的變成了幽靈」。有的人天生喜歡拍照,有人天生喜歡被拍,當然也有討厭拍照的人,但是將攝影與死亡相提並論的體會卻是很少,巴特接著說:「當我在這道手術後的產物中發現自己時,看到的是我已完全變成了像,亦即變成了死亡本身。別人——他人——將我從我自身剝奪而去,他們殘暴地把我變作物體,任意處置我,擺佈我,存放入檔案中,準備隨時施用各種狡詐的弄假技倆。」也因為如此巴特總是嘆息攝影無法給他一個符合他意的歸屬,「啊!要是攝影能起碼給我一個中性的、外表體貌的身子,一個不含任何意義的身子!可歎的是,攝影自作聰明,判決我始終得具有某種表情,我的身子永遠找不到其零度。」不管攝影可不可以給我們一個中性的零度,至少我門知道攝影將我們變成影像物件,一件珍貴的物件。

直接攝影的物件性

    攝影發明以來,從原先在金屬片上成像,進入玻璃到各種材質相紙,不只是技術上日新月異在創作觀念上也是有所演變。一開始攝影是一種個人休閒娛樂,因為沒有辦法量產,拍攝與製作照片充滿著太多的失敗因素,每一次作業就是一次單獨的成果,所以有著一種手工藝的「靈光」。班雅明(Water Benjamin)在攝影小史裡談到,其實攝影邁向工業化的前十年,攝影的商業行為依然是有如園遊會的藝匠活動,攝影工業是靠名片格式(carte-de-visite)的肖像照才真正的進入量產階段,如此手工藝的攝影「靈光」也跟著消逝。例如當時第一個乘坐熱氣球在巴黎上空拍照的法國攝影家納達(Nadar)、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女性攝影家卡美隆(Juila Margaret Cameron)他們的照片就有一種藝術的「靈光」。接著進入量產階段,1850年代名片格式的「名片照」出現,2.5x4英吋大小像是護照照片。價格不貴的標準尺寸使得低下階層的人可以有他們的照片。大家都來拍照,一般人也可以以便宜的價錢擁有一張留傳子孫的照片。此時攝影與藝術之爭延續到二十世紀。畫意派攝影(Pictorialism)強調攝影模仿繪畫,所以畫意派獨特的形式是,憂鬱的畫調,畫面紋路粗糙,裝飾性的效果顯著但是缺乏遠近感。當時流行「溴化銀洗相法」和在顏料裡混入重鉻酸膠洗相法,一經使用就會喪失攝影特有的寫實效果。如果破壞細節、變化明暗度、再經由畫筆、橡皮、鉛筆等細工的雕琢,喪失攝影所應有的外觀,看起來就如同繪畫一般。但是就在畫意派攝影如火如荼的成為國際風格的同時,美國的攝影家史蒂.格里茲(Alfred Stieglitz) 卻是倡導「直接攝影」(Straight Photography)強調攝影無須模仿其它藝術,而是以攝影真正的本質直接呈現,把攝影有別於其它媒材再現能力的精緻度完全展現出來。史蒂.格里茲甚至為了追求攝影的藝術性,將攝影與歐洲藝術家如羅丹、畢卡索的作品一同展出。1903年出版了「攝影作品」Camera Work雜誌,為了達到藝術品手工精緻的最高境界,在史蒂.格里茲不惜成本的印刷與嚴厲的督導下,「攝影作品」裡的印刷品比照片原作還要像藝術品,當然這樣的追求品質也使得攝影的傳統藝術價值完全建立在攝影的物件性之上。

    如此我門知道,同樣依賴著攝影可以精緻的留下被攝主體的痕跡(而且也唯獨攝影可以將影像與被攝主體緊緊黏著),對一般人來說攝影是珍貴的記憶物件,對攝影家來說攝影是高度技術與品質的物件。畫意派攝影將它視為繪畫的視覺物件,一種有如繪畫的唯美物件。直接攝影雖然完全相反於畫意派攝影的材料操弄,卻是相當執著於直接呈現出原味的攝影本質那種精緻細膩如實的情境,同樣是相信視網膜的愉悅,同樣是將攝影視為藝術物件。

杜象的小便池

    1917年杜象(Marcel Duchamp)在紐約創作了作品「噴泉」(Fountain),其實這是一件由紐約理查.繆特(Richard Mutt)衛浴公司所出品的男性小便池,杜象在作品上署名R. Mutt,這件作品雖然不是杜象最早以「現成品」(ready-made)作成的作品(1913年在巴黎創作了「腳踏車輪」將腳踏車輪裝在圓凳上),但是卻是最具爭議的作品,它不僅開啟了觀念藝術的里程碑,更是影響了西方現代藝術的發展。這一件作品不是杜象親手所作成,而是別人(Richard Mutt 衛浴公司)設計製造完成,而且是一種工業大量生產的日常生活用品,它不但不具有藝術性(更具諷刺當代藝術與褻瀆作用)甚至是破壞了藝術本質上單一獨有的藝術品獨特性、稀有性。這一件作品的確如杜象所言,藝術應該挑戰視網膜的愉悅,而且引導出以觀念為主的藝術潮流。

    杜象以作品「噴泉」匿名參展,被紐約獨立團體(Society of Independents)的評審退件之後,在自己創辦的小雜誌「瞎眼人」(The Blind Man)寫了一封公開信,挑戰了評審的認知。他寫道:「繆特(Mutt)先生的《噴泉》是否是自己親手做的並不重要。他選擇了它。他將一個平凡存在的物品以新標題與新觀點展示出來,而隱藏了它的實用意義——他已經為此物件創造了一個新觀念。」就是這個以現成品(ready-made)與拾得物(found-object)來創造新觀念而不強調「物」原來現實的用法,拋開了物的實用性,展開了觀念藝術的創作行為。

    最早的觀念藝術使用攝影的先鋒是法國藝術家克萊茵(Yves Klein)的作品「1960的飛躍」(The Leap of 1960)。照片中這位藝術家從二樓潛躍向街道,所以作品又有一名稱為「將自己拋向虛無的空間畫家」(The Painter of Space Throws Himself into the Void)。作品本身是作假的,克萊茵的確一躍而下,但是他用了網子網住自己以防掉落地面,然後在暗房裡加上另一背景,而整過作品完全表現出杜象的風格,看起來像真的一樣。

    就像杜象一樣,觀念藝術家相信一個想法超過物件本身。而他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去研究資訊運作體系以及知識理論與人們的認知行為。一些有政治信仰的人由於今日反文化社會思潮的因素,使得他們趨向於避免製造更多市場消費的「藝術物件」,這也是為什麼70年代興起觀念藝術、地景藝術、表演藝術、身體藝術的原因,為的就是要反制60年代普普藝術高度商業性的藝術創作行為。他們要非物質化(dematerialize)藝術作品,使之遠離傳統實體物件的依賴性,或是就像杜象說的要將藝術從視網膜的統治中解放出來,強調觀念性而非實體性。所有企圖將藝術從繪畫與雕塑無限制的製作中解放出來的另類技巧,最簡單、最新鮮、最被忽略的不用多說,就是攝影。因為照片是那麼輕易的垂手可得(只要對準鏡頭按一下快門),而且它又可以大量複製,顯然不具藝術單一獨有的價值性,所以在精神上與杜象的現成品與拾得物的觀念相當近似,非常適合用來非物質化(dematerialize)藝術作品,可以透過照片的敘述與組合呈現觀念而捨棄作品的物件,所以是這一類觀念藝術家的最愛。

柴可夫斯基的傳統觀念

    1975年,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的攝影館主任約翰.查可夫司基(John Szarkowski)在紐約時報的週日雜誌寫了一篇文章,標題為「一種不同的藝術」(A Different Kind of Art)企圖解釋新的攝影成為一有威望的藝術媒體。就像他一貫的作風,查可夫司基總是認為攝影的藝術性存在於它不同於其他媒體的特質,那就是「攝影是一種完美的發現與探測視覺的工具,但是用來說明純粹虛構的想像,卻是相當的糟糕」。基本上查可夫司基的觀念依然相當保守,守護著傳統「直接攝影」的價值那麼久,面對當時的情況相當的諷刺,因為1970年代很多在傳統攝影以外的藝術家都借用攝影成為純粹想像的工具。有的用攝影創造出小說式的對話,有的創造一個自我的事件,有的用文字伸展攝影的意義,有的則揭發攝影媒體作為紀實功能的缺陷。而這樣的情況並不只有在美國而已,在歐洲也是如火如荼的展開攝影媒體的實驗性創作。最具代表的先驅人物當然就是曼雷(Man Ray),他將攝影當成生活隨機與即興的掌握。

    查可夫司基在「一種不同的藝術」文章中認為,一些現代藝術家從繪畫開始,但漸漸進入偶發藝術、觀念藝術、地景藝術,很快的欣賞了攝影理念,尤其是它非常適合記錄無限變化的人類經驗。他說:「這樣的藝術家受教於杜象、丁凱利(Tinguely)還有那些認為藝術活動無須與好的手工藝術緊密結合的人,他們很快的明白攝影可以是一件藝術作品而無須是一件千真萬確漂亮的物件」。的確沒錯,觀念藝術家一旦透過攝影媒材來表現觀念時,就已經將攝影從傳統攝影藝術當中解放出來,這一與傳統攝影脫鉤的動作使得攝影展開了一個新面貌,它不再強調作品的物件性,而是作品的觀念性,因此展覽中呈現出的作品影像品質不一定有傳統的專業要求,但是觀念卻是相當新穎。

    策展人米勒.凱樂(Andrea Miller-Keller)認為,這些藝術家喜歡重複(repetition)、現實空間與時間、尺寸、過程、知覺的天性、自我描述、不完整或是遺漏、以及觀看藝術這一件事本身。他們發現攝影自身潛在具有前面這些藝術性的發展天性。大部分的觀念藝術攝影作品功能是一個符碼或是一個創新想法的指示,而不是用來品嚐享受其構圖形式、表面外觀、或是表現能力的珍貴物件。觀念藝術家尋求將藝術從珍貴物件的領域中拯就出來,而攝影被認為相當理想因為它們價值低——當然後來觀念藝術使得照片水漲船高。觀念藝術家看攝影就好像他們看語言一樣,將其看成文化訊息的承載者。既然將它看成為語言訊息的承載者,自然影像的視覺美學標準就不是重點,而觀念的傳達才是最終目的。

觀念藝術攝影

    60年代攝影界最大的變革是來自傳統攝影界以外的衝擊。藝術家不再關心視覺上的美醜,而是觀念上、理念上的追求。攝影發明之後繪畫世界被快速的攝影複製擊潰,在寫實的繪畫市場上很多畫家失去工作,所以畫家保羅(Paul Delaroche)在早期攝影的年代說:「從今以後繪畫已死」。1960年代早期洛杉磯藝術家愛迪.盧恰(Ed Ruscha)又再度借用畫家保羅說的這一句話來推翻傳統攝影,他說:「攝影成為純藝術已死」。也就是說,如果再繼續走傳統攝影老路是不行的。這些藝術家的觀念藝術需要新的批判標準與語彙,因為舊的標準已經不合用。設計、色彩、線條、質感、造型、明暗、隱喻等等,這一些分析式的傳統攝影藝術標準雖然早已被接受,但是卻與觀念藝術攝影無關。甚至這些藝術家對於將攝影作品視為是高品質的洗相物件完全沒有興趣,對於攝影的技術、材料、過程這一些傳統攝影關心的手工部份無所用心。反而他們提出簡單明暸的快拍式記錄影像,強調影像內容而不是視覺趣味。如此攝影變成只是一事實記錄而不是一珍貴的物件。

    就事實記錄功能方面來說,觀念藝術攝影和傳統的文件式記錄的紀實攝影有一些相像。觀念藝術攝影會記錄時間、地點,或有一些說明性的元素,因為客體與事件在過程中有前後脈絡關係的。整個組織架構通常會透過文字在影像內外做出說明。雖然觀念藝術攝影看來像是記錄卻與紀實攝影不同,因為拍攝的事件通常都是藝術家刻意的安排,甚至是故意避開傳統美學,而強調攝影沈默中性的特質。這跟當時主流意識的極限藝術有關,因為極限藝術希望去除所有不必要的視覺因素,將視覺藝術回歸到純粹的地步。所以可以說觀念藝術攝影是反傳統攝影的。這些臨時又現成的影像有如工業照片,像是杜象反美學的現成品藝術作品,有如在傳統攝影觀念裡搬出了一個男性小便池,完全顛覆了攝影的物件性價值。這種顛覆具有杜象式的幽默,所以作品都記錄一些雞毛蒜皮小事而不是驚人的偉大事件。例如布魯斯.瑙曼(Bruce Nauman) 的「藝術家如噴泉的肖像」(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Fountain),在1966-1970年間他拍攝了11張彩色照片,在當時和正統攝影比較起來顯的相當激進。對布魯斯瑙曼來說攝影只是要記錄當時的身體藝術(body art)(在影像中瑙曼本人正表演由嘴中噴出水來,有如噴泉的景象)。攝影是傳統繪畫、雕塑媒材外的另一個系統,而它的好處是快速、技術簡單,而且是主流藝術價值以外的系統。但是攝影也有它潛在的雙關性,就是它既聾又啞但是卻敏感於反應語言。布魯斯瑙曼不是用攝影來攝取現存的世界,而是利用它記錄的外觀來服務於瑙曼所安排的觀念創意。

    1970年代德國藝術家波依斯(Joseph Beuys)的表演藝術中,攝影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波依斯早就發現實際的演出只有少數的人看到,這違背於他原先認為藝術與原創要融入於生活本身的理念。因此為了獲得更多觀眾的觀看,他的演出都有攝影家在場記錄。他擴大了平面藝術限定版數的傳統作法,製作各式各樣與他表演相關的物件,包括照片。波依斯知道表演藝術重在他自身與創意,因此他請別人拍照,而他在照片上簽名。他認為製作攝影記錄只是表演的一個重要部份,它可以延續表演在時間與空間上的流傳廣度,對藝術相當有幫助。不限定版數、非自己拍攝、藉助攝影傳達觀念,這完全是得到杜象的真傳,充分的展現出觀念藝術攝影的做法。

攝影的物件性消失

    透過觀察攝影簡單的歷史發展,我們很清楚的得知攝影由一個珍貴記憶物件,漸漸的轉變成為藝術品,在「直接攝影」品質高標準的傳統裡,攝影依然是一個獨特細緻的手工藝品,而不是不追求品質的工業量產物。然而進入後現代之後,傳統攝影的價值中心受到顛覆而崩解,同時另外一股前衛藝術思潮藉著攝影短小輕薄、如實記錄的特性,將攝影用在觀念藝術、地景藝術、表演藝術上,使得攝影無形間增加了新血,有了不同的觀念與用法,而在此同時,攝影的物件性也因此而瓦解消失。

    觀念藝術以多數作品形式取代單張空洞的傳統攝影,有的運用一系列的比較形式,例如德國藝術家伯恩.貝歇(Bernhard Becher)與席拉.貝歇(Hilla Becher)共同創作的攝影作品,就是記錄一系列歐洲各地的建築,透過類似田野調查的記錄形式,他們倆人的作品讓我們清楚的看出(比較出)人們的身體與建築在此大地上是如何的塑造出文化與文明。觀念藝術攝影也有一些運用一系列連續時間與空間的形式來呈現,例如伊芙松尼曼(Eve Sonneman)的作品常常並排展出兩張前後不同角度與時間拍攝的影像,應用影像的理性差異來顯現攝影的武斷性。透過巴特「此曾在」的觀念,攝影給人一種與照片裡的主體同在的想像,但同時我們知道我們並沒有在照片裡,而且照片裡的主體也已經不是如在拍照的當初那樣。這個同時記錄「存在」與「不在」的矛盾,從伊芙松尼曼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來。這裡並排的兩張照片有如麥布里基(Eadweard Muybridge)與杜安麥可或是其他攝影小說般,開啟了一個動態的連續性,但是卻沒有繼續下去。我們卡在兩張照片間前後搖擺不定,從邏輯上時間的期待轉變為空間的動態。但是它們依然靜止,這樣並比的照片令人懷疑攝影誇大的闡述性(例如西方藝術史課程或是廣告提案使用兩張影像來比較呈現)。最後我們只能盡量在其中尋找些微的差異或相似,但是很少值得一提。這種在教室/商業上失落的經驗使得我們轉而不去觀察照片裡有什麼,而是照片裡沒有什麼。我們觀察拍照前、拍照後與兩張照片拍照之間所「不在」的部份。這兩張最像照片的照片(它們敘述時間、空間、主體與攝影者的位置)變的不像照片。這個主體的不連續性無法給人一種存在於攝影機的位置與照片裡的主體同在的想像,而引來「不在」的結果。

    不論這一些攝影記錄的是平凡的事實,或是繁複的連續事件,他們都概略的表現出觀念藝術所要呈現的脈絡與策略。他們所敘述的客體並不被認為完全是為了個人喜好的私密物件,不是一種純粹是視覺的主題,反而應該是一種知識性結構或智性敘述的模型。最後觀念藝術成為另一現代主義的簡化而使得複製再現趨向更為抽象的地步,如此,觀念性的攝影藝術在抽絲撥繭的簡化下,最後僅剩下最為純粹的創意觀念,而其傳統攝影的物件性則早已從物質現實中解脫出來。
all rights reserved.版權所有
註釋:
1Page: 1
. 約翰.柏格(John Berger)著,劉惠媛譯,影像的閱讀,台北,遠流,2002年,55頁。
Page: 1
2. John Berger, About Looking, Pantheon Books, New York, 1980, p. 50
Page: 1
3. Roland Barthes, Camera Lucida, Hill and Wang,, New York, 1981, p. 13 
Page: 1
4. 羅蘭巴特著,許綺玲譯,明室,台北:台灣攝影《季刊》,1995年, 22-23頁
Page: 1
5. 羅蘭巴特著,許綺玲譯,明室,台北:台灣攝影《季刊》,1995年, 23-24頁
Page: 1
6. 羅蘭巴特著,許綺玲譯,明室,台北:台灣攝影《季刊》,1995年, 21頁
Page: 1
7. 曾恩波編著,世界攝影史,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73年,171-172頁
Page: 1
8. Jean-Louis Ferrier, editor in chief, Art of Our Century, Prentice Hall Press, New York, 1988, p. 179 
Page: 1
9. Jean-Louis Ferrier, editor in chief, Art of Our Century, Prentice Hall Press, New York, 1988, p. 179
Page: 1
10. Andy Grundberg and Kathleen McCarthy Gauss, Photography and Art: Interactions Since 1946, 1987, New York: Abbeville, p. 135
Page: 1
11. Andy Grundberg and Kathleen McCarthy Gauss, Photography and Art: Interactions Since 1946, 1987, New York: Abbeville, p. 136
Page: 1
12. Andy Grundberg and Kathleen McCarthy Gauss, Photography and Art: Interactions Since 1946, 1987, New York: Abbeville, p. 134
Page: 1
13. Andy Grundberg and Kathleen McCarthy Gauss, Photography and Art: Interactions Since 1946, 1987, New York: Abbeville, p. 135
Page: 1
14. Andy Grundberg and Kathleen McCarthy Gauss, Photography and Art: Interactions Since 1946, 1987, New York: Abbeville, p. 136
Page: 1
15. Andy Grundberg and Kathleen McCarthy Gauss, Photography and Art: Interactions Since 1946, 1987, New York: Abbeville, p. 170
Page: 1
16. Andy Grundberg and Kathleen McCarthy Gauss, Photography and Art: Interactions Since 1946, 1987, New York: Abbeville, p. 171
Page: 1
17. John Pultz, The Body and The Lens, 1995, Abrams, p134
頁: 1
18. Ballerini, Julia (1989) ‘Sequence (con)Sequence’, in Ballerini, Julia (Ed.) Sequence (con)Sequence: (sub)versions of photography in the 80s, 1989, New York: Aperture, p. 66